《我的宅家日记》,奉浦居民这样记录她们的一天...
封控的日子
2022年3月底,上海疫情急速增加,27日晚9时,突然官宣:上海浦东浦南全域从28日凌晨5时封闭管控至4月1日凌晨5时解封。听到这个消息,我依然不以为然。许多人都出去抢购食物。我想,自己前一天也买了不少东西,算了,不想轧闹猛。
在封控的第二天29日下午,小区的居民们听从居委干部和志愿者要求,每人隔一米距离,带口罩有序在奉浦苑西边道路排队,通过扫描健康云预约二维码,到居委会门前,“大白”口腔采样,再从东边道路返回。女儿身穿“小蓝”防护服,志愿参加服务工作,帮助老人预约操作引导,为她骄傲。
连续几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继续增多,第二次核酸采样每个人要求保持2米距离。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和周围邻居全阴。抗疫三年,上海始终是最安全的城市,如今却是“阳人”遍地开花,阳,距离我们每个人是那样近,防不胜防;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那样期盼、亲切、温暖人心。
到了4月1日,人们期待的解封还是没有来到,全市确诊人数进一步增多,奉贤也是不断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形势确实严峻,我们只能听党话,不添乱,继续宅家抗疫。之前屯的蔬菜省了又省地计划着吃,但还是断“绿”了。
急难时刻,楼下志愿者用小喇叭一个楼梯一个楼梯喊话:“下楼拿菜了!”从楼上望下去志愿者、居委干部大白,开着电动车载着蔬菜大礼包在发放,政府送菜来了,瞬间感动泪目。我家拿到一只鸭,十只蛋,花菜、莴笋、韭菜、卷心菜,秒变土豪,幸福无比。无菜之炊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4月2日一早第三次核酸检测,这一次是大白们移动到楼下,一个楼梯一个楼梯居民秩序井然下去做采样,更进一步减少人员聚集。
4月3日,第二次在家自测抗原,全家阴,欣慰。相信上海,上海加油!
一张送给大白的卡片
封控第二天上午,通知我们下午1点核酸采样。8岁的孙女团团,上好“空中课堂”,忙不迭钻进她的房间,不知在做什么。不一会儿,她拿出用彩色纸剪成的有层次粘贴在一起的一个爱心,她找来几枝干花,用粉色纸包扎好,粘在爱心的左边,又画了一个穿防护服的大白,护目镜中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时饭放在了桌上,妈妈催促:“快吃饭吧,吃好再做你的手工。”团团说:“不,我做好再吃!”妈问:“你是要赶着做好送给大白吗?”团团说:“嗯,她们太辛苦了!”她把画好的大白仔细剪下来,贴在爱心的右边,边上还不忘写道:“谢谢您们!”完了还画上一个红色小爱心,审视一会儿满意了,这才开始吃饭。我们全家人都夸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听到楼下喇叭喊,团团拿上她漂亮的爱心卡跟随我们一同下楼。8岁的孩子,腼腆地把卡藏在身后,不让人看见。排队中,志愿者阿姨允许上“空中课堂”的学生优先采样。这时同样做志愿者服务的妈妈,就带团团走到队伍的前面扫码去了。轮到我采样时,看到孙女的爱心卡片放在大白的一傍。我才想起应该拍一张照片。一傍志愿者陈老师问:“刚刚送卡片的是你孙女吧?真好!”我说:“是啊,您拍照了吗?”陈老师笑说:“小姑娘放下就跑掉了。”我只好拍了一张没有孙女团团,只有大白深情看着卡片的照片,因为口罩遮挡,我想这个大白一定是笑到满面春风吧!回到家,问缘由,团团回答:“我害羞嘛。”主动有心,感恩辛勤付出的医务人员,做好事不留影也不留名,这就是我的小孙女。
疫情终将过去,孩子制作爱心卡那份情意,会铭记在我们心里。
一个萝卜的情意
封控到了第三天,虽然米和面都有储备,女儿平日买来的比萨、意面、方便面、牛排都排上了用场,然而蔬菜却所剩无几。在小区进行第二次核酸采样时,遇到党员志愿者陈鸣华,简单闲聊,我说,我家已没菜了。她忙说:“我给你送一个萝卜,我家还有。”我反复说:“不用不用,大家都一样不能出门,您留着吃吧。我们能过得去。”她说:“不要紧。”到了傍晚,陈老师联系我让我下楼来拿萝卜。我劝阻无果,急忙下楼,见陈老师依然穿着蓝色防护服,说:“从下午一直忙了现在。”她将塑料袋装的一个萝卜和一根黄瓜递给我。我接过来似千斤,忙谢谢她,感觉再说什么都苍白。晚上,我们楼群38号101喊话,“他家有红薯,谁要?”并发上图片。看看无人应答,我跟了一句:“我要。”回复:“可以呀!我放在大门外。”我又一次下楼至不远的38号门去取,这家人我并不相识,一位老阿姐戴着口罩站在院中,我向她致谢,她招招手回应。又一次感觉手里的红薯千斤重。
什么是守望相助?我的邻居诠释了。一个萝卜、几个红薯的情意,无法用金钱衡量。疫情面前,我们学会邻里相助,学会有备无患,学会勤俭节约,学会自律守纪,学会了讲大局,学会了奉献,学会了感恩。疫情,为我们每一个人上了一堂课,那就是,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好人!
被封控在医院的母女
封控前,同一小区的好友肖老师陪女儿住院手术,术后本来就要出院了,却遇上海浦东浦南全域封控。她们母女被阻隔在医院回不了家。好在她家金毛犬元宝送到宠物店寄养,小猫金果接到我家,她们也算没有后顾之忧了。
在医院里多呆一天都难受,何况多呆了一周?不能洗澡换衣,日常用品捉襟见肘,不能喝咖啡品茶,不能写她热爱的书法,不能练她老年大学钢琴课程,总之,不能像在家那样随心所欲……我想,她们总有些抱怨吧!然而,肖老师和她女儿这样对我说:“我们在医院里有吃有喝,不用计划一日三餐;猫狗都由朋友照料着,术后复诊换药有医生护士照顾,住院病人少,病房宁静安逸,让我们修养身心,况且我们母女难得这么长时间朝夕相守,如此,还有什么不满足?”
这就是上海市民的心态,顾全大局,乐观豁达,毫无怨言,在封控这种前所未有的困顿中,寻找精神的快乐,散发内心的优雅。
《我的宅家日记》
文/景信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