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人的“研发中心”,加速“分钟级”核酸检测落地
疫情让城市暂时放慢了脚步,但停不了这个城市的“科创心”。日前,驷格生物正式获得CE认证(CONFORMITEEUROPEENNE简称,凡是贴有“CE”标志的产品就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内销售),这将成为其产品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这个对于企业而言如同“新生”的一天本该好好庆祝,然而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驷格生物创始人陈昌只是在公司的临时帐篷里发了一个“朋友圈”宣布此事,算是特殊时期的官宣了。上海驷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孵化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运用半导体芯片技术服务生命科学和大健康产业,其自主研发的首款产品“微纳芯片核酸扩增分析仪”,不仅保留了传统PCR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还将原本1小时以上40个PCR扩增循环的实时检测时间缩短至5分钟。
3月20日起,上海驷格生物研发实验室里多了6顶简易帐篷。陈昌和他的同事为了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主动将“家”安在实验室,开启封闭式攻关,核酸检测和生活物资则由园区按时提供。
“我们整个团队在执行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应急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主要承担快速核酸检测的部分。疫情期间,我们正在做这个项目的延续性工作,通过集成电路技术,把它跨界应用到IVD(体外诊断)行业当中去,我们把1小时以上的核酸检测缩短到几分钟。”
为了不延误产品研发测试的进度,陈昌决定把受疫情影响的研发时间“抢”回来,“我们争取在5月,能够把全新一代的核酸检测设备推广到市场。”
现如今,陈昌和他的团队正在一起攻关,加班加点把这个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一个更加成熟的产品。
对于企业员工熊鹏而言,特殊时期的研发经历,有太多的“第一次”。熊鹏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从事的是生物试剂研发工作,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为此,他主动申请来公司工作,3月20日起进入封闭研发状态。
由于疫情原因,原本10人的实验团队,被压缩到6人,返岗人员工种无法覆盖整个项目的工种需求,这就要求他们兼顾以前没有涉及过的领域和工作。“我拿了十年的移液枪,因为电子研发工程师没有在现场,所以我们也需要做一些仪器维修工作,拿起螺丝刀和电烙铁,一开始还是有点生疏。”熊鹏说。
在这个只有6个人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停下“奔跑”的脚步。“我们原计划在五月份发布第二代产品,疫情打断了这一计划。”工研院研发总监、驷格生物联合创始人刘博介绍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紧急组建研发突击队,打破线上线下的空间限制,利用互联网模式,把整个团队凝聚在一起。”
“比如,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荧光串扰的问题。我们把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在场的员工和居家办公的专家聚在一起,来攻关这些问题。”专家提出解决方案,线下的研发人员去测试验证。“从目前来看,我们以10%的研发人力,很顺利地赶上了原定的研发进度。希望通过封闭的研发,我们的科技能真正助力抗疫。”刘博说。目前,该研发项目已申请20多项专利,所有核心技术都由企业自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