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共存”的英国现状:防疫靠“自觉”,医疗挤兑升级
如果你此刻生活在英国伦敦,又发现自己新冠抗原检测呈阳性,你需要做什么?
如果你此刻生活在英国伦敦,想预约公立医院的门诊看病,你会发现什么?
答案都是在家等待。
如果你症状轻微,那就自觉上报病情,然后在家等待卫生部门寄来药品和居家隔离指导。
如果你的病不是立刻危及生命,那就在家等待可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后才能见面的医生。
“奥密克戎的致命性的确是下降了,但整个英国的医疗挤兑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研究员总结道。目前,英国非紧急情况等候治疗的患者越积越多,等候人数已达600万人。据预测,2024年前等候人数将增加至1400万人。
图源:路透社
去年9月14日,英国颁布了冬季防疫措施,基本的方式为——与病毒共存。
在此防疫政策之下,整个英国社会对于病毒的防御举措都偏向宽松。即便在奥密克戎出现之后,也只是不鼓励市民聚集,建议市民佩戴口罩,进一步加强接种疫苗,发放物资,鼓励人们尽量在户外聚会等。此外,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感染人数急剧增加,则“可能会实施B计划”,内容包括强制推行疫苗护照、强制民众在某些情况下戴口罩、要求民众尽量居家办公等。
为什么英国人的防疫政策会如此宽松?一组数据或许能解释问题。截止2022年4月17日,英国有69.7%的人接种了第一针疫苗,65.6%的人接种了第二针疫苗,51.2%的人完成了三针疫苗接种。“在打过疫苗的所有年龄段人群中,老年人的覆盖率是最高的。”高健说,如果按职业领域划分,英国的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是接种率最高的群体。
较高的疫苗接种率、较低的病毒致命性让英国政府在当下选择经济优先,执行宽松的防疫政策。但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却让更多人受到感染,这必然会增加申请住院治疗的人数。英国的社会保障机制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原本就资源有限,住院的病人越来越多,自然会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所以对NHS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自从颁布了“与病毒共存”计划以来,英国的疫情反弹猛烈。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3月8日至31日,英格兰地区的新冠病毒感染率为6.4%,比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的平均感染率高出近20倍,比今年1月第一波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的感染率高出40%。“英国政府将防疫责任转嫁给了个人,而住院人数和死亡病例还在增加。”高健研究员表示,英国全国医院床位占用率已达94%,感染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日均缺勤2.85万人,“多地医院都宣布进入所谓严重危机阶段。”
当然,英国人也不会固守一种政策。“未来随着病毒的变化,这个政策英国是不是还会继续,需要进一步观察。”高健认为,现在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疫苗的接种率、病毒毒性的相对减弱、英国民众自身的文化心理等,这让英国政府选择将抗疫的国家责任转嫁给个人。“但从过去三年英国政府的一系列防疫举措来看,其实政策随时都会改变的。”
一个国家所采取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政策,不仅仅是一项医疗政策,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抗击新冠疫情政策的有效性,和这个国家的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很深的关联。从2020年初一直到今天,英国的防疫政策一方面强调疫苗的接种率,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不能出现医疗挤兑现象。高健指出:“整个抗疫政策的紧和松,不是取决于最大程度保护易感人群的生命,而是为了保证经济不至于停滞,保证整个社会医疗机制的有序存在,这是它的目的。”
“说到底,英国走的是群体免疫路线。”高健表示,尽管鲍瑞斯第一次提出这一策略就被狠狠批判,但英国政府自始至终走到今天,所执行的政策本质就是群体免疫——它并不会尽最大可能去维护生命的权利。“所谓群体免疫,就是要承受一定的生命的损失。”
“我看过一位议员在议会里的公开演讲,对着鲍瑞斯首相说的。”高健回忆道,“他说,三个月前我失去了我的岳父,继而失去了我的岳母。上个月我失去了我的母亲,你能想象我们在和亲人告别的时候,都不能去拉着他们的手吗……这一幕我记得很清楚。”
截至目前,英国已有2200万人感染过新冠肺炎病毒,占6600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死亡人数超过17万,死亡率约为0.8%,而疫情和随之产生的影响仍在持续。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近日表示,疫情并没有结束,新冠病毒进化还有“很多空间”,它可能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快速进化,而且“不能保证下一个变异毒株的危险性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