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未来之路》报告:中国科研人员对未来科研合作持更乐观态度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张素)《科研未来之路》25日发布,这份报告展现了全球科研人员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显示,相比全球整体情况,中国科研人员对未来所能获得的科研资助、科研合作的加强、技术在科研和教育中的作用、开放科学的发展等方面持更为乐观的态度。
这份报告由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基于爱思唯尔在2020至2021年对全球逾千名科研人员所进行的调研撰写而成。报告从科研速度与开放性、科研资金投入、科研合作、数字技术应用等维度,描绘了未来10年科研发展的图景。
“通过《科研未来之路》,我们可以洞察全球科研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了解科研人员在未来10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说,希望通过分享这些洞见,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科研信息服务提供商的通力合作,共建通往未来的科研之路。
报告称,调研显示,67%的受访科研人员认可预印本的高效性和开放性,认为预印本是一种有价值的科研交流方式。这一比例远高于疫情前的43%。而在中国的受访科研人员中,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更是高达80%。
全球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长期来看,疫情将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转向开放获取出版模式。2020年1月至10月期间发表的关于疫情的文章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其中有超过76%是通过开放获取的方式出版的。
报告指出,科研经费是科研界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全球一半(50%)的受访者指出,他们的研究领域面临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过去一年,全球科研人员对于获得经费支持的信心有所下降。
但同全球科研人员相比,中国科研人员更倾向于认为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同时,他们对未来持续获得科研经费支持也更为乐观。63%的中国受访者预计未来几年其所在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将会增长,这个数据明显高于全球受访者(39%)。
进一步分析可知,同两三年前相比,中国科研人员从企业和机构获得的经费比例有所增长。报告认为,中国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积极预期与中国近年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努力密不可分。
报告同时揭示,相较于疫情前,科研合作正在呈现普遍增长趋势。全球超过一半(52%)的受访者表示,同两三年前相比,他们实现了更多科研数据的分享。同时,63%的受访者认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
中国科研人员对这一趋势的认同显著高于全球水平,7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研究项目中跨学科、跨国及与产业界的合作比以前更多。
此外,数字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热潮也反映在这份报告之中。54%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未来几年内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为科研提供更多支持;35%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阅读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这两个数据均远高于全球的数据,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对于数字技术在科学研究中价值的认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