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共同守“沪”,上海感谢你们!

小鱼SEO专员3年前互联网资讯194

  上海,会记住这个春天。记住这波疫情“倒春寒”带来的“寒气”逼人,也会记住,在抗疫最吃劲、最关键之时,被一股股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守“沪”暖流包裹着的温暖。

  奥密克戎变异株如此狡猾,“破防”后的上海猝不及防,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大考拉开。一个多月时间,全市每天的阳性感染者人数走出一根陡峭的上扬线,且在这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市,重症、危重症人数在攀升。为了防疫需要,社区封控时间也一延再延……

  上海,深陷一场苦战硬战之中。据上海市卫健委昨天上午通报,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感染者人数已超过50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驰援上海!”伴随着出征令,白衣执甲,从各地星夜驰骋,跨越山海而来。

  在这个春天里,春风,正是随着这一批批守“沪”者的到来而到来。各地的援沪医疗队,不仅为上海带来了当前最急需的战斗力——医疗救治力量和核酸采样检测力量,也鼓舞了无数上海市民的抗疫士气。

  近一段时间,上海每天的核酸筛查量约1000万人。如此“天量”何以快速消化?截至目前,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支援上海核酸采样人员近20万人次。迎朝阳出发、披夜露归去,“路上舟车劳顿数小时+每人每天几百次的重复挥臂采样”成了这些援沪大白们的工作“日常”。

  逆行者中,来自全国17个兄弟省市和部队系统的2.5万名医护人员,进驻本市多家方舱医院、定点医院。为照护感染者和病患,这些援沪的精兵强将一次次挑战身体极限,通宵达旦,任由自己的睡眠时间一缩再缩、被压成碎片……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可爱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出舱回家前,执意打开手机,放了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和“大白”道别。

  这何尝不是战“疫”当下,众多上海市民的心声——对于那些在背上写下出征地“坐标”的“大白”们,千言万语,道不尽一声感谢:来不及好好认识,却难忘你们温柔的眼神。

  共同守“沪”的春风,是这个春天最暖的风。

  “我们来上海就是为了支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4月15日,一支300人规模的贵州省援沪医疗队(中医分队)马不停蹄出征,于深夜11点抵沪。从那一刻开始,护理组组长、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长邸铁涛的印象里,时间就飞速转起来了:清晨4点入住宿舍,上午9点前往位于长宁区绥宁路的方舱医院熟悉实地工作环境。

  没想到,大上海的市中心竟如此安静。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战斗”就要开始了——晚上10点,这里就要开舱。

  “快快快!”作为这支贵州医疗队的领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郑曙光立刻进行一番紧急部署,来自30个不同单位的300人队伍,被快速分为感控、医疗、护理7个小组,披甲上阵。

  “来之前,我知道这次任务很艰巨,但没想到会这么艰巨。”让邸铁涛印象深刻的是4月17日,也就是开舱第二天,收治人数一下子从9人骤增到1056人!从早上10点到晚上11点,邸铁涛的对讲机里重复最多的是一句“快点,抓紧时间!”这一天,医护们按照4小时一班切入“车轮战”,每一个班头的人脱下防护服,都能倒出一盆水!

  战“疫”极度艰苦的这一天,郑曙光还接到一通求助:长宁区发来请求,希望抽调一支核酸检测队去社区采样。此时,距离医护人员进舱还不到15个小时。一边是人生地不熟、忙着收治,一边还要抽人去支援社区采样,如何兼顾?“我们来上海,就是为了支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郑曙光没多想,紧急抽调了100名护士前往指定社区支援。10小时鏖战,这批完成任务的“大白”,披着星光返回方舱,等待他们的不是休息,部分队员还要继续辅助方舱收治工作。

  在众多援沪医疗队中,武汉医疗队的到来,被很多网友称为“热干面”和“生煎包”的双向奔赴。

  “2020年,上海援鄂医疗队是最早赶赴武汉的队伍之一。这一次,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而来。”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辉所在的武汉协和医疗队,4月初抵沪后,进驻上海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4月22日,上海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W1舱转为定点医院后,这里收治的轻型、普通型患者渐渐多起来。

  “收治的患者中,有不少老人患有基础性疾病,要密切关注。”孙辉说,医疗队特地动员了协和医院本部,在互联网医院上构建了上海方舱医院免费咨询平台,这种舱内舱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颇受好评。

  在上海战“疫”最吃劲、最艰难的时刻,从全国各地前来驰援的医疗队,配齐精兵强将。他们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有护理能手,也有专职院感人员。不少援沪医疗队队员都是“老兵”,参加过包括2020年“武汉保卫战”在内的多地抗疫,作出过突出贡献。

  4月17日,辽宁省援沪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宝山区方舱医院E区、F区开舱,到4月24日,这里的E区、F区和G区的1500张床位全部启用。对于舱内收住的普通患者,这支医疗队根据中医辨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指导下,采用“三方三药”等原则进行治疗。

  “我们和上海的同行、上海的人民共同应战奥密克戎变异株,目标只有一个,最终实现社会面清零。”孙辉说。在武汉,包括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大中南医院等多家医院,已派出不止一批医疗队驰援上海。

  “同心守沪,不胜不归!”这是很多援沪队员立下的“军令状”。为了这份壮志,有人写下日记,记下抗疫外的“小插曲”。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一位医生记录:援沪近一个月时间,妻子发来视频说孩子已学会走路。虽然身为老爸,错过了孩子人生中迈出的第一步,但“为了更重要的任务,无怨无悔。”

  4月24日,邸铁涛所在的方舱,迎来400多名治愈出舱者。一位老伯出舱时塞来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在这里工作确实很累,但只要听到一句来自患者的‘我理解你们’,我就感觉所有的疲惫、委屈都不存在了。”说这话时,邸铁涛再也忍不住,哽咽了……

  国内重症医学名家尖兵集结沪上,投入战“疫”第一线

  比起方舱“大进、大出”的收治周转节奏,定点医院是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的战场。尤其是面对重症患者,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是不二目标。目前,外省市援沪医疗队中,一批重症医学尖兵已渐次充实到沪上各大定点医院。

  昨天,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与她所在的湖南省医疗队重症团队进驻黄浦区卢湾中心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新冠ICU病区的第5天。而上海,是张丽娜及其所在的湘雅重症医学团队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因抗疫而奔赴的第八站。来上海前,张丽娜已在吉林连续奋战了36天,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

  随着病例数剧增,重症病例牵动人心。截至4月25日,本市共有死亡病例190例,最小33岁,最大101岁,平均年龄82.52岁。190例病例中,70岁以上死亡病例占总数的86.32%。除1例心源性猝死,其余死亡原因均为基础性疾病。

  对新冠重症患者,到底如何开展救治?救治重点、难点、挑战在哪里?

  作为黄浦区目前唯一的定点医院,转来卢中心的患者,大部分病情都较重,且大多是高龄状态,这个人群特点决定了他们合并多种并发症、以及新冠重症高危因素。

  湘雅重症团队进驻后,结合国家第九版指南以及医院收治情况,制定了一个院区内的诊疗方案,保证各病区的同质化管理。

  “ICU的床位资源总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建立了‘候床’管理模式,形成‘亚ICU单元’,简单说,就是把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收治在相对集中区域,由更有经验的医护团队照护;与此同时,密切观察,与ICU无缝衔接。”在张丽娜看来,预警机制建设对新冠救治尤其是重症救治非常重要,在发现异常苗头时,早干预,关口前移,就有可能阻止患者发展成重症。目前,湘雅重症团队还联合卢中心医疗团队建立了一个院内快速反应团队,由医生、呼吸治疗师等每天进入病区巡诊,对病人的高危因素给予相应的治疗指导。

  为更好护航生命,提高救治率,当前,来自湖北省、福建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多支重症医疗团队充实进入九院北院、华山北院、周浦医院、临港六院、浦东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等10家上海的新冠定点医院。

  还有定点医院院长透露,目前,包括邱海波、康焰、李春晖、杜斌等在内的多位国内顶尖重症名家,已悉数坐镇、参与对本地确诊患者的会诊。

  为支援沪上另一家定点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北部院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牵头、当地5家医院组队的湖北省援沪医疗队一行67人,也已在4月19日与九院北部院区完成对接。4月21日起,这里正式收治患者。

  “收治患者平均年龄75岁以上,有多名90岁以上患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傅新巧说,目前,这支湖北省医疗队与上海九院重症呼吸科团队一起,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快速推进医疗救治工作。

  “上海最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共同战“疫”、齐心守“沪”,是一次次的出发、一次次的增援。天津援沪医疗队4月3日抵达后,已在沪奋战20余天。4月25日,由天津市急救中心再抽调50辆急救车及50名急救医生等组成的天津市援沪院前急救医疗队驰援上海,全力支援上海疫情院前医疗救治工作。

  同天中午,河南省援沪医疗转运队也从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出发、驰援上海。这支转运队包括50辆负压救护车、1辆指挥车及190名随车医务人员,由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濮阳、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10个省辖市抽调医护人员组成。根据最新统计,河南省已派出1511名医务人员和286名核酸检测人员驰援上海。

  一起守“沪”,不负重托。昨天下午3点,一支由114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鄂尔多斯援沪医疗队也开拔出征。他们从伊金霍洛国际机场飞赴上海,投入新冠医疗救治工作。

  待疫情散去,脱下防护服,共赏浦江美景

  有人形容,如果将防疫比作一场战役,那么,核酸检测就是打冲锋,必须以快制快,快速找到传染源,切断隐性传播。

  当前,随着筛查工作在全市推进、全员覆盖,核酸检测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一轮防控中的重点抓手、重要战“疫”力。得益于全国各地的支援,上海的每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已从最初的102万管提升至如今的580万管。

  专家透露,“目前上海本地力量的检测能力约400多万管,在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往苏、浙、皖甚至河南、山东、福建送样本。”另一方面,增援上海的采样力量,有不少来自苏浙两地。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本地的打扰,这些“大白”开启了双城生活。

  “小区里这次来了一位杭州的‘大白’,听他们说,每天凌晨就要出发,花三小时赶往上海,一天工作完成返回住处后,还要集体测核酸,直到半夜才能睡下,周而复始……”在“上海发布”上,一位市民写下的留言,感动了很多网友。

  在嘉定区南翔镇东社区邻里中心门口,每天清晨6点半左右,来自江苏泰州援沪医疗队的9辆大巴都会准时到来。这支21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沪医疗队,每天往返车程6小时,为了尽可能完成在上海社区的采样,“大白”穿上防护服,经常不吃不喝6至8小时。

  江苏泰州医疗队队员雷威也是一位抗疫老兵。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前不久到南翔的一个社区采样,一名穿着雨衣的小女孩,在完成采样后从袋子里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儿童画送给他。“大白,谢谢你!”女孩稚嫩又真诚的话语,让他心里暖暖的。

  走在上海更多的小区,有时,一声声“谢谢大白”从居民家的阳台上传出,配着市民的挥手致谢,像极了一首动听的大合唱。自3月28日以来,江苏省援沪医疗队共有1.1万余名队员支援上海核酸筛查采样工作。其中,7500人组成的援沪应急采样队,每次接到任务后,从江苏各地出发,完成任务后即返回各地进行隔离休养、健康监测。截至4月22日,江苏省援沪应急采样队共12次支援上海,累计采样2038.17万人次。

  就在几天前,在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街道办事处还代表居民,专门为一支江苏援沪医疗队分队写去了感谢信。除了向逆行者表达谢意,粉色的信纸上也留下一则心愿:待到疫散人安和美之时,我们相约黄浦江畔,漫步南码头,共赏浦江美景,共赴春光无限。

  这自然也是很多上海市民的心声:感谢守“沪”春天的你们,疫情终会散,春天花会开。

  作者:樊丽萍 唐闻佳 吴金娇 李晨琰

【编辑:周驰】

相关文章

《一起露营吧》陈伟霆杨迪带领观众欢乐“云”露营

《一起露营吧》首播引热议,陈伟霆杨迪带领观众欢乐“云”露营4月28日,由爱奇艺出品,鱼子酱、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爱奇艺安可工作室共同制作的户外潮流露营真人秀《一起露营吧》迎来首播,包括陈伟霆、黄雅莉、王...

第一报道 | 习主席多次博鳌演讲阐释开放发展理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为亚洲和世界的开放、发展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这样阐释中国理念——...

淮河流域汛期将至,水利部:狠抓防洪重点环节精准施策

淮河流域即将进入汛期。近日,淮河防总召开2022年工作视频会议,淮河防总总指挥、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强调,要深刻认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扎实有力的有效举措,切实落...

陈景润儿子首登父亲母校厦大讲台:“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新网厦门4月29日电 (记者 李思源)“父亲可能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但对我而言,父亲在我心中是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回忆起曾经和父亲陈景润相处的点点滴滴,已过不惑之年的陈由伟思绪万千。   受厦...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将打造史上首届碳中和赛事

中新网杭州4月20日电(钱晨菲)20日,记者从杭州亚组委获悉,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杭州2022年第4届亚残运会(下称亚运会、亚残运会)将被打造为亚运、亚残运史上首届碳中和赛事。 当日,“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