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己愈人,汇聚满“舱”温良
在富长路方舱医院内,“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就地“上岗”,以点滴的志愿微光渡己愈人,汇聚成守望相助、同心战“疫”的温良星海。
“最后一米”交给我们
“‘最后一米’带给患者的感受是最直观的,如果这‘一米’的服务不能再完善一点,或许我们前面‘九百九十九米’的努力成果就会被打折扣。”富长路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书记冷伟卫所说的这“最后一米”,是该方舱启动以来,项目工作组一直在思考探索的焦点。半个月来,这座方舱基本实现了全流程的提档增能:从患者转运到入住的“最后一公里”,运用“数字大脑”实现了全周期状态“一屏可观”;“最后一百米”则通过设置岗亭和护士工作站,确保了医疗物资和信息的衔接畅通;甚至是“最后十米”,也可借助“送餐机器人”将热乎乎的饭菜送至舱门口。然而,囿于“硬隔离”的要求,当每班不到40人的医护、保洁团队置身于占地近百亩、拥有54个舱位、1800余个床位的方舱时,除了做好每日清扫和护理工作,再要将患者具体的服务需求“闪送”上门则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做好“最后一米”的服务?成了工作组眼下最难啃的骨头。
“我们的工作为了群众,做好‘最后一米’的工作也可以依靠群众。”4月19日,富长路方舱医院工作组在舱内张贴发布了《关于招募患者互助志愿者的倡议书》,当天即有近50位志愿者踊跃报名。“交给我们吧”“我们也在抗疫呀”这样的声音不断汇聚,不到一周,这支队伍便已集结了共产党员19名,共青团员8名以及2位民主党派人员,还有医生、心理咨询师、“预备役消防员”等各类职业人员......在工作组的引导下,志愿者们快速成立工作群,除了帮“大白”们分发三餐和物资外,还协助维持现场秩序、核对舱内人员名单,或是传达重要通知、协调患者需求。他们虽自称力量微小,却仍坚持参与到每一次的志愿服务中,用行动系紧心与心的善意联结。
当“天使白”遇见“志愿绿”
“同事们穿大白,我穿绿马甲,我们内外呼应共同抗疫。”4月16日,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师熊波同志以患者身份入住富长路方舱医院。入院后,他第一时间对接工作组,配合进行“舱内工作”:统计患者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用药信息,协调分发餐饮和药物。已然忘却自己是一名“患者”的熊波还在舱内协助安装了“正压空间”采样机,使医护人员从此可坐在清凉隔离舱中进行便捷的采样操作。有了熊医生的带头,“舱友”们也纷纷开始行动起来:有人帮助转运物资,有人收拾整理病房,还有的志愿者协助方舱医院开展“呵护行动”,向舱内13岁以下的小朋友分发“慰问福袋”。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会主席谢雄彬表示,熊波的志愿行为并非偶然,作为两届国家级文明单位,近年来,医院积极参与到宝山区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工作中,“文明健康志愿先行”的氛围已在全院落地生根。熊波说,平时在工作之余,自己和同事就常常作为志愿者投身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中,助力辖区环境品质提升。“单靠我个人的影响是不够的,我想还是大家内心本来就有互助的愿望。”熊波认为这次在方舱能带动大家开展志愿服务,正是全区“创全”工作的成效体现。
志愿服务是心灵的“消杀液”
在富长路方舱医院内,志愿服务不仅是身体力行的互帮互助,也可以是多一声关照,多一句解释。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自发在舱内作正能量的“宣传员”。志愿者徐梦倩(化名)回忆起自己刚进入方舱时,也有感到无助、紧张,甚至“偷偷抹眼泪”。同舱的志愿者不断对其进行思想疏导,并向她分享自身的转运经历和方舱生活,渐渐地,她开始走出自己的“焦虑圈”,并察觉到医护人员的繁忙。“她们这么辛苦地照料我们,一定也不想看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吧?”抱着这样的想法,徐梦倩申请成为志愿者,每天承担起舱内的清洁工作,在餐后收集大家的生活垃圾,打包放至舱门口。此外她还主动引导新患者有序入住,安抚较晚收到餐食的患者的情绪。“一方面我也是患者,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清楚生活上还有哪些需求,另一方面,我和大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会比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大家沟通。”
4月22日,志愿者刘霞(化名)在生日这一天收到了一份惊喜,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向她赠送了生日礼物,除了几份简单的小零食,还有一件志愿者马甲,刘霞难掩心中的喜悦,在志愿者群内表示“自己将永远记住这个生日”,另一位志愿者则在群内回复到“愿所有美好都如期而至”。大家逐渐感受到,在自己身上,“患者”“服务者”“接受者”的身份界限正变得模糊起来,而人和人之间最本真的联结却在此中愈发清晰。
志愿者们终将康复,富长路方舱医院也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清零时刻”。再次回归“社会面”时,愿所有在此坚守过的人们,都能因这里绵绵不绝的志愿微光和润物无声的互助行动而洗去疫情带来的“负能量”,温和从容,心怀善良。
(来源: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