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观 | 为更多市场主体打通“生命通道”,尽快!
暂时的静默下来,必要的精细复盘,都是为了往前看、往前行——在战“疫”形势稳中向好之际,我们一方面要巩固胜果,一方面要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有序、强劲地恢复。
昨天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当下,任何政策,都是多目标交互、阶段性侧重、总体型均衡的产物。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对我们的决策提出了动态权变、及时调频、精准应对的迫切要求。
几个“复”,概括起来就是“复态”——努力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的正常态。与控制疫情一样,经济社会“复态”,也要做到准、快、狠。
准,即锚定承载超大城市基本功能、承担基础服务的产业及其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其“瀑布效应”,牵引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的恢复。
快,则要体现状态切换的雷厉风行,特殊时期要有特别作为,尽可能压缩常规、经典的操作流程,敢于柔性容缺,不要被限时限刻的票、证、单、据、图、章等拖累和困扰——就像危急病患进医院急救,不能拘泥于24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对很多处于生存危机之中的企业来说,现在亟需打通“生命通道”。
狠,就是措施力度到位,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斯文拖沓,必须掷地有声、立竿见影。
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难”考题要努力“两赢”,本质上是一道综合的大考。如果说,战“疫”的第一层面,重心是保护市民(自然人)生命健康,那么战“疫”的第二层面,重心就是支持服务法人——让初创企业有机会存活、生长,让中小企业健康扩张,让头部企业走向全国、全球。
企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就业民生。支持法人,归根到底也是保护自然人。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也决不能拖沓怠慢。超大城市的公共部门,一定要有这个清晰共识,和服务对象处于同温层,躬身入局,只争朝夕,做好为自然人和法人赋能、增值的服务工作,激活被短暂“封印”的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困难时期,政务服务是否做到上述的“准、快、狠”,决定了能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而好的营商环境,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提振预期、稳定情绪。这次疫情,对上海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要相信疫后的上海依然是开放的潮头、活跃的码头、创新的源头,依然可以充满“现象级的事件”“传奇式的英雄”“颠覆性的创新”。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通过公共服务的准、快、狠,让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度,让他们尽可能把过去一段时间的苦闷伤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弹性、韧度。
上海的市场和社会主体,是值得信赖的。它们就像优质弹簧,有极高的“倔强系数”。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制度的隔断和天花板,克服合成谬误,填补政策缝隙,创造具有系统性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全球,增加黏性,葆有流量,持续提升定价权和定义权。
长远而言,营商环境就是让公共部门“正确地做事”,让市场和社会主体“做正确的事”。聚焦于当下,营商环境好坏,就看帮助促进复工、复产、复市的力度。比如扩大“白名单”迫在眉睫,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应该延展到总部经济、科研院所、专业中介等。
准、快、狠三个字中,尤以“快”为要。不能瞄了又瞄、想了又想,犹豫再三,再扣动扳机。精确地错,不如粗略地对。快速行动、提前行动,就是“对”。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中央反复强调在政策发力、项目布局等方面要“适度超前”。这需要政策靠前、措施前出、项目前置。没有了“前”,也就没有了快,“准”和“狠”的效用将打折扣,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位势,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
“准、快、狠”,有个共同前提——“容”,对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包容、宽容。要能容缺、容错,甚至一定程度的容小、容散、容乱、容慢。要通过积极的企业政策,提倡混合、多元、有管理的自由秩序。越是这样,市场和社会活动越具象、越生动,越能闯,越能创,越能刷新竞争能级。
总而言之,对企业好一点,再好一点,这是上海的本底和腔调,也将是这座城市在大考之后浴火重生、继续扮演经济中心城市应有功能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