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九亭七名退役军人组成“尖刀班”,插在抗疫最前沿
在松江区九亭镇九新公路788号集中隔离收治点,有这样一个团队——七名退役军人组成一支“尖刀班”,成为插在抗疫最前线上的一把利刃。
这七个人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在这里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军人。
班长其实是位老团长
“尖刀班”班长童松涛曾是某部队政委,现在是九亭镇武装部长。九亭镇党委把他派到点上的时候,他才发现这里还是一个厂房。童松涛带着几个兵,凭着一张图纸就干起来。
没有保安保洁、没有生活物资,短时间内要全部配齐难度可想而知。“还有多少床被子?先送过来”“什么型号的?一定要先给我。”有的物资短缺甚至没有,童松涛到处找人讨,电话一打就是十几分钟。
童松涛深知收治点建设必须保证高标准、严要求。他提前对接医疗组医生和护士长,亲自落实床位,查看污水井、化粪池,掌握消杀流程。从接到任务到开舱仅用了1天半,当迎来第一批病患入驻,童松涛才稍稍喘了口气,笑眯眯地说:“手中有床,心中不慌嘛!”
电话不断的支部书记
“尖刀班”支部书记张家威服役过好几个部队,是一名年轻的老党员,能文能武。进驻第二天就在招募党员志愿者,并向上级汇报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被推选为支部书记。张家威配合班长落实各项具体事项,为管理运营出谋划策。在他的组织下,舱内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并号召党员亮身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前几天,舱内转进一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张家威组建了一个小分队专门照顾这名病患,帮他喂饭、洗澡、换衣服,还专门协调了一张医用护理床和一批纸尿裤,让病人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舱内舱外无小事”,是常挂在张家威嘴边的一句话。无论是隔离区、清洁区还是工作区的大事小事,张家威安排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每天一大早,就能听见那熟悉的声音在喊:“大家安排好队,做核酸啦!”
不知疲倦的“小马驹”
95年出生的王东园爱跑马拉松。同事说,王东园每天都像加满95号汽油的小马达,不知疲倦的跑来跑去。这边护士长对讲机刚放下,王东园就已经快马加鞭赶去领物资了。
王东园话都看上去大大咧咧,其实心很细。为给病患增加营养,王东园特意去申请了一批牛奶和水果和小点心,每天都是换着花样保障好病患和医护人员的餐食。得知舱内有一些老人和小孩子牙口不好,专门为他们购买了八宝粥。
一个多月没剪头发的王东园找到一个会理发的志愿者,直接剪了一个寸头。王东园一边摸着头一边笑道:“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回去,上次剪这种头型还是在部队的时候呢。”
“闲不住”的退伍军人志愿者
得知集中隔离收治点招募志愿者,四名“闲不住”的退伍军人主动报名。
张洪波是老党员,做起事来踏实稳重,专挑重活累活。“原来跑大车,一出差就几个星期,让我关在家里得憋坏了”,张洪波说。4月25日,突然下起暴雨,正好赶上舱内送饭,张洪波二话没说冲进雨里,硬生生把300多份饭抢回帐篷下面。
高峰不高,还有点胖。“我原来是在虹桥机场开短驳车,就让我来接送医护上下班吧”,高峰主动承担起接送任务,每天还拿饭送饭,没事就盘算着“航班路线图”怎么走不绕路。
大个子金永平进进出出搬东西都猫着个腰,生怕顶破帐篷。每次转运车来,金永平总能第一个发现目标,拿起大喇叭冲着驾驶员宣读他的“三个一下”:“先在路边停一下!转运名单对一下!进来之前喷一下!”
最年轻的何超是95后,为了来这里做志愿者,费了好大劲做好父母的工作。在收治点,何超主动承担起每天的夜班。班长童松涛建议他轮班,何超用近乎严肃的语气“教育”了老童一次:“领导,我在部队就是仪仗队的,干的就是站岗的哨兵,请不要质疑我的专业!”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四个人挤在一个集装箱里,一起吃一起睡,没有丝毫怨言。就在前不久,老高、大金、小何三人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