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5小时、110份药物……这支“配药小分队”用心守护居民的“药罐子”
疫情期间,对封控区的居民们来说,最关注的问题除了一日三餐,就是日常配药。目前,不少小区实行集中代配药制度,居民只需将医保卡、药物明细等材料交到居委会,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们就会代为前往医院,完成配药。
为了一探配药人员背后的故事,最近,记者来到位于四平路街道的密云小区,见证了这里的志愿者们帮助配药的全流程。
志愿者集结,只为居民的“药袋子”
每周四,是密云路居委会为居民集中配药的日子。中午12点半,志愿者陈飞和王祺凯提前赶到这里,戴上口罩,穿上“小蓝”,开始交接今天的工作。
“他这里有一个是否可替代,如果他选了‘否’,一旦他要的药在医院缺货,就不要帮他配了。如果他选了‘是’,你们就可以咨询医生,是否能配功效种类相近的药……”
正在说话的是密云路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婕,她手上的清单列了两页半,详细记录了每一位居民的姓名,地址,和药物信息。药品剂量大小,是否可替代,能否多配一些……不常接触药物的人很难想象,只是帮居民配个药,竟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记者了解到,通常,小区一次的配药量在40份左右,但在今天,这个数字增长到110份。这对志愿者们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没多久,最后一位志愿者邹国华来了。他是现场配药经验最丰富的志愿者,这已是他参与的第三次配药,被其他人称为“邹老师”。“我们每周帮居民配两次药,一次在上海新医联门诊部,一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几周的配药工作,我们已经和居民们达成默契。”
扛着满满当当的纸箱子,配药三人组出发了。
从挂号到取药,历时5小时
密云小区的集中配药点在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午1点,三人组抵达中心门口,下了车。按照日常配药的正常流程,他们要先用医保卡,帮这110位居民分别挂号,然后找医生开单,付费,最后取药。时间紧迫,为提高效率,邹国华开始安排分工。
“我们一共有3个志愿者,其中一个志愿者先在这里挂号,等一部分号挂完后,马上由另一个志愿者拿着相应的医保卡,送到医生办公室,进行开药。等剩下的一半号挂好,剩下的两个志愿者再一起送去给医生。”
邹国华表示,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配药的耗时比想象中要长很多,“上一次来,我们配了40份药,就要花掉2个多小时。我们这次的体量比上次翻了将近三倍,如果真按那个速度来,恐怕到医院都关门了我们也没配好,所以必须提速!”
为完成这110份不同配药需求,光是挂号,就需要近1个小时。再到医生办公室,大家依然经历了排队、开单等流程,长时间站立让三人组的组员们双腿酸胀。
等一切完工,时针已指向下午六点,外头的天色灰暗起来。三人组蹲在地上,做着最后的整理,来时的110张医保卡和病历卡,走时成了满满四兜不同药品。片刻不敢耽误,志愿者们再次驱车赶到居委会,将药物交付到居委干部手中。
第一次参与配药工作的志愿者陈飞告诉记者,卸下这些“货”后,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释重负。“终于把居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觉得特别开心满足。不过配药的整体流程和我想象中的还是有些不同,110份药,配起来确实不容易。”
累积工作经验,只为下一次出发
随着经验日益丰富,志愿者们也在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比如邹国华认为,病历卡在实际配药过程中,使用频率不高,可以省略,一来减轻志愿者携带物品的重量,二来提高配药的整体效率。“下一次,我觉得我们就只收医保卡,病历本不要拿来了,医保卡就可以集中处理,回来以后再整理相应单据。这样一部分工作就可以在去医院前做了,或在之后完成,以此减少在医院里的时间,也减少医务工作者的时间。根据大家对配药的熟悉,怎么做更方便,互相配合好,和居民配合好,也和医院配合好。”
密云路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王婕表示,他们很感谢志愿者们为基层防疫工作分忧。随着配药经验越来越丰富,这些居民也越来越熟悉这个流程了,变得越来越专业了。
一下午的配药任务圆满完成,接下来,居委干部们还要按不同居民的需求,将药物分装打包,发放到居民手中。看似简单的配药背后,却藏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只愿疫情尽快过去,也让这群“大白”、“小蓝”们能好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