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医院的这群“病毒猎手”,是这样工作的……
每日核酸检测量多则超过1万,少则也要四五千,从2020年5月18日起的近两年里,上海市同仁医院实验室63名医务人员用双肩扛起责任,用无数个“24小时不停歇”化身“猎手”,捕捉着病毒。
今年4月初的这天,同仁医院实验室检验科医生杜晨飞背上行囊,头也不回地向小区门外走去。
他不是不想回头,而是不敢回头,不敢与阳台上妻子依依不舍的目光对视。想起要留下已怀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只身一人居家封控,他的心里不禁一紧,眼眶一酸,一咬牙加紧了步伐,只留下一个匆匆远去的背影。
和同仁医院其他近30名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一样,杜晨飞第一时间报名了科室闭环工作人员名单。为了减少封控对出勤带来的影响,他主动报名入住医院安排的保障酒店。
2020年5月18日开始,上海市同仁医院开展新冠核酸检测,并率先对社会承诺4-6小时出核酸报告。“之前,我们面对的是‘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人群,可从今年3月份起随着上海新冠疫情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检测人群逐渐涵盖了各类应急保障、院内急诊、急诊抢救通道、方舱医院、隔离酒店、全市大筛、社区追阳等多个层面,检测量也达到了单日破万的最高值。”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左雪梅告诉记者,从4月1日开始至今的一个月里,检验科30多位医务人员住进了医院安排的酒店,实行闭环管理,每日两点一线穿行于酒店和医院实验室之间。
一份核酸从送到实验室到出具报告,到底经历了哪些环节?左雪梅向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同仁实验室的核酸检测分为四步:试剂配置、加样提取、基因扩增、报告解读。
“我们实验室分三个区,一区进行试剂配制;二区主要是标本的签收登记、加样、核酸提取、转板。这中间签收登记就是整个二区的指挥部,签收人员需要按照优先等级对各类样本排序,确保急救、大筛、应急保障等各项任务有序进行,按时完成。其他检测人员收到分配的样本后进行分工协作完成加样、提取、转板,形成反应体系,这也是我们不断优化形成的流程,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到现在的团队作战,优质提速提效;三区则主要进行基因扩增,最终形成核酸报告。”左雪梅告诉记者,其中最为危险的是加样环节。
因为检测人员需要开盖接触样本,这要求他们必须严格做好安全防护,因此在二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要全程穿着“大白”,每次工作时间都要在5个小时以上。为避免污染,两个实验区域每天轮流做消杀。而三区的报告解读则是最耗时耗脑耗精力的,它需要工作人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扩增曲线进行分析、查看阴阳性质控、生理盐水监测,从千万条曲线中找出异常,确认无误方可审核,形成一份合格的报告,尤其是随着无症状感染人群的增多,不同于之前的“愿检尽检”,标本的阳性率不断攀升,对三区的工作人员更是一场考验,要花费平时的2-3倍的时间、精力,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10几小时。
说到按照优先等级排序,左雪梅能够清晰地记得从1到10万之间每个号段对应的检测对象,“1-3000号是加急号,是给发热门诊病人、急诊抢救通道病人、血透病人、重症病人等;3001-20000号是常规检测病人;20001-30000号是一处隔离酒店入住者;30001-40000是物表监测……”实验室检测人员只要一看号段就能排出检测的次序,比如某一个样本的号码是57,那么就表明这个样本的主人是一位血透病人,检测人员就要在这位患者进行血透的3-4小时内,将他入院后的样本进行检测,并在病人离开医院前出具报告。
“我们不能有错,因为每一个样本,每一份报告都牵系着一个家庭。”左雪梅告诉记者,因为核酸检测任务紧急,他们常常整夜不喝水,一个班次就是5个小时;因为长期坐姿,他们很多人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腱鞘炎,但从未有人退缩;因为被“大白”包裹太久,他们很多人得了皮肤病,但也只不过是在休息的时候涂一点药;检验科全科63名医务人员中有39名女性,克服生理期的困难,她们依旧战斗在第一线……
4月9日,是随申办“核酸码”在全市推广使用的第一天,也是左雪梅最难忘的日子。
“当天晚上六七点钟收到2000多份样本,凌晨12点检测结果出来后我们就开始将扩增仪上的所有记录下来,手工登记在LIS电脑里,然后导出数据表,进行阴阳性判断,形成一张阴阳性大表上传至‘核酸码’大数据中心,同时再将结果中所有的阳性病例再单独制成一张阳性上报表进行上传,这中间需要仔细核对报阳曲线、CT值、管码……“报阳决不能有错!”左雪梅说。凌晨4点实在做不动了,就休息了一会儿,7点多又开始接着做,终于在中午12点之前将所有大筛结果上传完毕。”
又是一夜灯火通明,她们是慈心似水的母亲,他们是被妻子依靠的丈夫,也是长辈心忧的孩子,但此刻,他们只有同一个身份——义无反顾的核酸检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