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珠峰 用身体挑战极限——科考人员亲测极高海拔对人体影响
新华社拉萨5月2日电 题:把论文写在珠峰 用身体挑战极限——科考人员亲测极高海拔对人体影响
新华社记者林建杨、白少波、李键
头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难,乃至危及人类生命的高原反应,让人对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望而却步。
初夏时节,年近花甲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来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参加“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对象,探寻高原反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为获取一手数据,朱彤和部分科研团队成员,佩戴测量血氧、心电监测的传感器,肩负登山包,拄着登山杖,在珠峰登山大本营和绒布冰川之间来回徒步穿梭。
5000多米的海拔,人员负重前行,结合这种近乎“自虐”的拉练模式,科考队员要收集自身血样、尿样、唾液等标本,还要测量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后续研究提供样本支撑。
此前,志愿者们从北京出发时就收集一次自身健康数据,然后在拉萨和珠峰登山大本营两个不同海拔地分别记录一次,出于研究需要,部分科考成员会佩戴血氧和心率贴片,还要攀登到6350米甚至更高海拔高度。
“团队不少成员已经抵达海拔6350米区域,这几天我正在积极训练,期待有机会和他们在那里会合。沿途随着海拔升高,自己身体会相应发生变化,这种直观感受得出来的数据对我更有启发意义。”朱彤说。
为了获取更多数据,科考分队将追踪在海拔5200米、5800米、6350米、8848米这4个高度活动的人群,开展高海拔缺氧的人体健康效应等科学问题研究。
“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这次强调在极高海拔区域,人类身体会产生什么剧烈的变化。如果在剧烈变化中,人身体再接触到一些污染物,比如说空气污染,那么极高海拔的高寒缺氧和环境污染,会对人体产生叠加效应的伤害。”朱彤说。
“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污染物,它在低浓度的时候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能会刺激损害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科考队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华乔依说,这次科考是一次难得机遇,可以让团队了解在极高海拔缺氧状态下,高污染源对身体产生哪些深层危害。
由于课题时间周期长,研究数据还在收集和整理中。朱彤介绍,最终会有大量有趣的结果出现,或许能从这些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进而对高海拔区域的生产生活或短期来访的人群健康提供预防和保护措施。
此外,由朱彤带领的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还将围绕冰雪表面氮氧化物通量、臭氧等污染物垂直交换过程展开深入研究。(参与记者田金文、姜帆、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