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志愿者:“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心里更踏实!”
东方网记者张力韵5月3日报道:最近,虹口区城发公司近日出舱的10名环卫、园林、市政师傅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区内某方舱临时党支部的感谢信。这已是自4月9日以来职工康复出院后,收到来自方舱临时党支部的第二封感谢信。
“沧海横流显本色,危难时刻见初心。2022 年 4 月,赵萍等 10 名同志主动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谢你们的无畏坚守,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克时艰,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第一批9名职工自4月8日晚入住方舱后,了解到方舱内人手紧缺,9名工人师傅迅速集结,第一时间成立起一支志愿服务队,在方舱临时党支部的协调指导下,开展起志愿服务工作。
服务队的首批带队队长樊昌庆说:“疫情是压不垮我们的精神的!在方舱,我们也加入战斗,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心里才踏实!”樊师傅带领的9人团队中,平均年龄已年过50岁,在进入方舱后,他们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参加抗疫战斗。
感谢信中提到的赵萍,是来自停车公司中共四大停车库的管理员,4月16日入住方舱后,在公司党支部的动员下,接过了带领志愿团队的“接力棒”。平时工作认真细致的她,带领9名队员每日派发三餐、分发物资、环境保洁、维持秩序,样样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性格开朗的她有时还充当起病区里的“调解员”,大家都愿意找这个热心肠、聪明能干的“赵队长”说说、聊聊,有什么心结也就打开了。赵萍说:“大家过去素不相识,现在要暂时生活在一起,肯定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大家才能在这里过得舒心,困难都是暂时的,没啥大不了。”
蒋玉娜是服务队第三批队员的带队队长。她讲话柔声细语,性格耐心细致,是平时大家口中温柔慈爱的“蒋大姐”。
4月1日浦西封控后她就应工作要求住在单位的临时集体宿舍了,20多天来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岗位上,老家的亲人和孩子都劝她:“上海最近疫情严重,就别出去了。”她和同样坚守在社区封控管理岗位上的老公说:“咱们既然身在上海,单位最近人手少,咱们就得上岗,不能拖了后腿。”
入住方舱后,蒋大姐看到有人用过洗手间后没有及时拖地清理,地面积水容易造成安全风险,蒋大姐每次看到后就及时拿起拖把,把地拖干净。在带队帮助院方分发完食物、生活用品等物资后,院内管理人员有时会把多余的牛奶和水果送给她们一些,她总是摆摆手:“我们的物资够吃、够用就行了,把东西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蒋大姐提到,服务队中有位有点“特别”的小伙子,从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第一天起,每次接到微信群里发布的服务任务后,他都早早地到楼下等待“上岗”。但细心的蒋大姐发现,这个动作麻利、干事勤快的小伙子,对身后前来询问的人跟他说话没有反应。她才知道,这个只有20几岁的小伙子,来自虹远保洁公司的驳运跟车工王刚,原来是位听障人士。即使自己生活已存在诸多不便,但在得知公司支部关于志愿服务的动员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年轻的小伙子力气大、动作快,干事麻利得很。”细心的蒋大姐安排另一位师傅和他一组,有事情及时通过手机打字跟他沟通。“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自己的生活肯定也有很多不方便,他帮助了别人,我们也要照顾好他。”
耐心细致的蒋大姐,在医院不光要做管理员、服务员,有时还充当起了“心理辅导员”。一名队员在做了两天志愿服务后,因为心理上有些顾虑,不愿下楼做志愿者。蒋大姐耐心地对队员说:“在医院的同志们心理有顾虑很正常,我们对他们要多一些包容,不是还有我们在呢嘛,志愿服务的事情还是得有人干,咱们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撑,才能更快康复出院呀!”话语传到那名队员耳中,第二天一大早,他已经早早等在楼下听从蒋大姐的“召唤”了。
“我们住在这里,大家见面了聊几句、平时有个事搭把手,感觉很亲切,像亲人一般,大家互帮互助,相互支撑、相互鼓励,感觉很温暖,就算有什么困难坚持坚持就过去了。”蒋大姐动情地说。
服务队的一名队员偶尔有天起晚了,“怪”起她来:“蒋大姐呀,我今天起晚了,你们下楼干活儿怎么没叫上我呀?下次一定要叫上我啊!”“你多睡会儿不要紧的,咱们队伍不是一直都在的嘛!”蒋大姐笑意盈盈地说。
这些可敬可爱的工人师傅们,在疫情面前,没有退缩,他们团结起来,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行动,为这座城市的恢复贡献自己的力量。方舱临时党支部书记苏平动情地在朋友圈写下:“这群工人师傅用自己的行动带好了病区群体的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是方舱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