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道德银行”让爱心可存储可升值
在包头农商银行工作了10多年的张璐怎么也没想到,平时自己都是为别人开户办存折,这次包头市稀土高新区民馨路街道火炬路社区成立的“道德银行”给她开了户,办了个存折,只因为她参加了该社区组织的一次“义仓义集义卖活动”。自火炬路社区开办的“道德银行”办理第一张存折起,6年多来,“道德银行”以道德积分的方式,吸引了1400多名居民、20多家辖区企业加入志愿者队伍,长期活跃的志愿者达上百人,激励效果显著。(5月2日《工人日报》)
“道德银行”的做法并不鲜见,已成为各地倡导和激励公共道德、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一种通行做法。通常是在个人参加公益慈善、爱心捐助或其他助人为乐的活动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累计的积分可以兑换“爱心超市”里的商品,也可以换取自己所需的服务。“道德银行”则是把个人获得的“爱心积分”,以“公民道德储蓄存折”的方式给储存起来,积分越高则代表着其拥有的“道德币值”越大,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也就越多。
如同银行存款一样,账面上的数字越大则意味着财富越多,“道德银行”里的积分越多则同样代表着其拥有的道德财富越多。一种是物质上的象征符号,一种则是精神上的代表标志,对于个人价值和付出是一种充分肯定。随着“道德银行”里积分的不断积累和增长,持卡人对于“精神财富”的理解和追求,又会有更新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在激励中不断前行,沿着一条“财富积累”的道路继续前行。
奥斯勃说,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么,而是试图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实现个人精神与价值追求,就离不开个体道德的提升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快乐。不过,个体道德的升华和表达,固然跟自身的认知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相应手段和措施来激励。构建引导、激励和参与道德的机制,既是公共道德的题中之义,也是实施社会治理的现实选择。“道德银行”显然是正向激励的有效载体。
从管理策略上讲,正向激励有助于获得个人荣誉感,激发个体对名誉的追求,不断提高个人向上向前向善的精气神。只有越来越多人将行善作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才会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群体习惯。如果越来越多的个体,向外人炫耀的不是香车美女,不是穿金戴银,不是海吃胡喝,而是看谁拥有的“爱心积分”越多,拥的“道德存款”越多,则做好事、行善举、修善德就会蔚然成风。
正是基于初衷与目的,现实和需要,才使得“道德银行”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也获得了外界广泛的好评。虽然爱心积分、慈善银行等做法不乏其类,似乎不再具备新闻性元素,不过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以道德引导和正向激励为目的,再传统的模式都不过时,再长久的经验都值得总结提高。因而,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道德银行”的账号,都积极去争取和储存更多的“爱心积分”,让爱心在存储中不断升值,是对既有做法提高的更高要求,也是进一步拓宽正向激励路径的长远考量。因而,如果设立“道德银行”的目的性值得称赞,那么设立“道德银行”的做法更需要得到肯定。
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获得了价值的肯定,才会感到价值的存在,拥有了更多的精神财富,才会有更强的精神动力。唯有洞悉每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诉求,才会在培育和激励道德方面提供更厚实的基础,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充分的机会。“道德银行”为个体提供了证明价值和提升道德的平台,也为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实现量变到质量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