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1999年中国大使馆被炸)
1999年5月,美国的5颗炮弹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炸得面目全非,三名记者在爆炸中去世,数十人受伤。
这起事件激怒了我国数十亿人民,但美国对此事的解释只有两个字:失误!
事后,美国敷衍的想将此事一笔带过,我们当然无法接受,但苦于没有直接证据,导致这件事的真相一直没能大白于世。
几年后,已经卸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自传中提到了这场轰炸,并间接地说明了当年的真相。
事情发生的十年后,“真凶”威廉.班尼特惨遭暗杀,美国的做法也间接印证了克林顿的说法。
南联盟的不太平由来已久。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塞尔维亚和黑山在1992年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贝尔格莱德为首都。
境内的科索沃地区武装暴力冲突不断,且逐渐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98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对南联盟进行军事威胁,来支持科索沃独立。
1999 年 5 月 7 日晚上,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上空,照例响起了空袭警报。
此时,大使馆的二十多位工作人员都在地下室休息、娱乐。
到了23点15分,为了节省柴油,发电机被关闭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看了一下表说:“一个多月来,大家因轰炸睡不好觉,白天工作又很紧张,都感到很累,今天索性早点休息,免得晨昏颠倒。”
众人纷纷散去,回到宿舍休息。
半个小时后,5颗炸弹相继击中大使馆。其中,第四颗炸弹直接穿透屋顶和地板进入了地下俱乐部,如果工作人员没有散开回去休息,结果不堪设想。
好在大部分人逃了出来,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 3 人,不幸遇难。
邵云环是新华社记者,而许杏虎和朱颖夫妇供职于《光明日报》,两人结婚才一年。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国际法规定,驻外使馆是主权国家的代表机构,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
而美国,这个自称“人权卫士”的国家,多次吹嘘他们的轰炸有多么的精准,为何公然违背国际法,将炸弹投向中国大使馆?
对此,美国总统克林顿、美国国防部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口径很统一,纷纷对中国大使馆被炸以及记者遇难表示“遗憾和抱歉”。
对于轰炸,他们的口径一致:没有故意针对中国大使馆,这次的轰炸是个意外,是误炸。
关于这个说法,别说中国人不接受,就连很多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一些官方人士,都觉得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当时轰炸大使馆的是美制的B2隐形轰炸机,装载着多枚GBU-31型联合直接攻击炸弹。
这个型号的炸弹是当时美军精确制导武器库中,型号最新、攻击精度最高的炸弹之一,专门用来攻击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等目标。
所以,美国一口一个意外、误炸,这不是对自己国家军事力量的否认吗?
预定目标失误?
针对此事,北约一开始给出的理由是:这次袭击是无意中的误炸,他们的预定目标是距离中国大使馆数百米外的一家电视台。
这个理由十分蹩脚,漏洞也很大。
距离使馆最近的一家电视台位于塞尔维亚社会党总部大楼上,这栋楼距离大使馆足足有四公里,而不是北约说的百米。
并且,这栋大楼早在4月24日就已经被北约的炮弹炸毁了。
已经炸毁的大楼,且距离大使馆四公里,这得是多大的“失误”才能炸错啊?
美国人也知道这个理由不太能站得住脚,于是又开始找借口了,但这次的借口更加蹩脚。
5月9日,国防部长和CIA局长发表联合声明,称:这次失误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才造成轰炸失误的。
而且,这次他们把轰炸目标从“电视台”,换到了“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
这次的轰炸目标距离大使馆的位置确实近了不少,但也足足有半公里,并且外形上和大使馆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在轰炸大使馆两周后,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也遭到了北约的轰炸,但北约只用了一颗炸弹就将这栋楼炸个粉碎,而落到大使馆的炸弹却足足有五颗。
事后经过认定,确认了五颗炸弹的轨迹和落点,更加说明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轰炸。
在大使馆的东南角是高级外交官的宿舍,第一颗炸弹的落点就在这里。
斜着从楼顶穿到一楼,然后发生爆炸,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当场牺牲,还有多人受重伤,数十人受伤。
第二枚炸弹落在了大使馆的正中央,三层的办公室、二层的会计室都被破坏,炸弹到达一楼后发生爆炸。
平日里,有几位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工作,会直接睡在一楼的大厅里,幸运的是,当天晚上他们都回到了宿舍,这才幸免于难。
第三枚炸弹的落点在大使馆的西北角,这里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他夫人朱颖的宿舍,房间直接被炸毁,二人当场牺牲。
第四枚炸弹的轨迹极其刁钻,从一楼的窗户直接穿透进地下室的俱乐部,就在30分钟前,二十多位工作人员还在这里休息娱乐。
如果他们没有离开,那么可能将会无一幸免,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五枚炸弹是针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的,炸弹直接落在了他所在的官邸中央,从楼顶一直钻到了地下。
好在这枚炸弹没有爆炸,潘占林大使才得以幸免于难。这枚炸弹直到五年后才被塞尔维亚方面取出并销毁。
无论是从炸弹的数量,还是炸弹的分布,都不难看出,这绝不是北约所说的“意外”。如果这样的攻击还能叫“意外”的话,世界上就没有故意杀人这个说法了。
到了5月16日,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出来回应了,他们则表示:“我们提供的地图信息从来都是准确无误的。并且,我们提供的信息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军事精确轰炸的唯一数据来源,一定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
意思就是说,你们“锅”甩得不错,但我们不背。
6月16日,美国总统特使,也是副国务卿的皮克林来到了北京,向中国政府报告了这起事件的详细调查结果。
这份报告内容真可谓是“精彩绝伦”,里面各种各样的“巧合”令人咂舌。
报告中,美国政府说:轰炸目标南联盟军需采购所是由CIA(美国中央情报局)选的。
倒霉的CIA成为继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后,被美国政府推出来背锅的组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北约对南联盟长达两个半月的轰炸中,这次的轰炸目标是唯一一个由CIA选定的。
然后,报告中又说了,他们选完目标以后发现了一件特别特别令人惊讶的事:他们手中所有的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南联盟军需采购所”的具体位置。
CIA直接用美国陆军有严重缺陷的定位技术,还用了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7年前的旧地图。
像什么间谍卫星、高空侦察机、无人驾驶侦察机、地面间谍、公开的城市地图、公开的电话簿等,都是摆设。
并且,自从1995年中国大使馆搬到现在这个位置的时候,就有多名北约和美国官员前来拜访过。
1997年,美国的一份报告中也精确地记载了中国大使馆的位置。
也就是说,美国军方以及多名CIA官员都是知道大使馆位置的。
所以,美国所说的“旧地图”,完全是为了甩锅而甩锅。
假如中国大使馆不在这个地方,美国还会“误炸”这里吗?
况且,北约要想确定攻击目标,是需要经过三个层次指挥官的审定的。轰炸前,还需要进行最后的地面核实。
即使CIA选错了位置,只要经过审查时,能够发现错误,中国的大使馆就不会被炸。
那么,从选址,到三层的审核,再到最后的审核,全部出错的概率有多大呢?
再加上美国的前科,越南战争时因为“误击”,毁掉了其他国家为和平做出的努力。
多次轰炸南斯拉夫时,美国给出的理由也是“误击”。
之后,除了派几个发言人公开表示遗憾外,什么都没做,这些“误击”也全都不了了之。
美国这一连串的辩解,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中方对于他说的话,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美国的处理手段很简单,口头的表示“遗憾”,对受害者家属支付了赔偿款,然后装模左右的处罚了几个官员。
CIA的中级官员威廉.班尼特成为这起事件中唯一被解雇的人,还有其他6名雇员受到了行政处罚。
此后,关于轰炸中国大使馆真相的争议,美国始终未能给出让中国和世界满意的答复。
2004年,已经卸任的克林顿出版了一本自传《my life》,里面讲述了他执政期间的一些事。
书中,他曾提到了当年中国大使馆被炸的事,虽然依旧称是“误炸”,但他字里行间似乎都在说:当年的事另有隐情。
克林顿的这句话表面上看依旧在甩锅CIA,但实际上,他也在隐晦的表示自己当年在CIA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他还在书中隐晦地说,当年他虽然是总统,但是却受到其他党派势力的掣制,并且有一些官员是不希望中美走得太近的。
克林顿的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或许当年的确是有一些反华的美国高层官员,为了破坏中美友谊故意设计的这起事件也说不定。
但无论怎样,中国大使馆绝对不是“误炸”。
2009年,威廉班尼特被暗杀,也印证了这克林顿的说法。
2009年3月,威廉·班尼特在早上外出锻炼时被暗杀,与他同行的妻子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受到了重伤。
当地的警察局收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了调查,就在威廉·班尼特的妻子醒来后,FBI却突然插手了这起案件。
FBI不但调走了这起案件的所有证据,还封锁了班尼特夫妇的家,除FBI探员外,禁止任何人入内,即使是当地警局的警员也不行。
从此之后,当地警局对此事闭口不谈,仿佛这起案件从未发生过一样。当地的报纸也停止了对这起案件的跟踪报。
以上的种种反常,都透露出这班尼特起案件的不寻常,也间接的表明了,班尼特身上藏着秘密,并且美国政府不希望这个秘密大白天下。
纵观班尼特的一生,他身上最不寻常的事情就是,与当年中国大使馆被炸牵扯太深。
那么,一种合理的猜测就是:班尼特知道当年的内情,且凶手可能与美国政府有关。
但,无论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我们都非常确认:当年的事是在故意针对中国。
借用遇害人父亲写给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句话:“我们的血不能白流,中国人是不会任人欺侮的。”
尽管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已经过去 20 多年,但那个夜晚,我们永不会忘。
我们永远记得邵云环、许杏虎、朱颖这三个名字。
如果你问哪座纪念碑刻着这三个名字?
“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