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迁都备选城市(如今看来真高明)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汇集了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数十万群众,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讲着不一样的口音,但是手中却无一不挥舞着彩旗,眼睛紧紧地望向天安门城楼。随后,一句铿锵有力的宣言自天安门向外扩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啦!”话毕,在场的群众开始沸腾,他们摇晃着手中的彩旗,彩旗翻涌成浪,很快这股爱国的热浪又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漫布,最后辐射全球,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这只沉睡雄狮的怒吼,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为之颤抖。
可是首都的选择包含十一个国内知名城市,北京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当时领导人心中的首都也并不是这里,而是具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那么是什么让北京在一众历史名城之中脱颖而出呢?成为首都的城市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让所长带大家一起翻开历史资料去探寻其中原因。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就新中国的建设问题展开系列交流。蒋介石明面上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针对和平建国进行谈判,然而国共两党的根基不同,一个根基是资本主义,一个根基是社会主义,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蒋介石深知两党无法就中国问题达成和平共识,他邀请共产党前往重庆会谈的最主要原因是拖延一切时间,抓紧机会布局内战。
会议期间,两党在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这也使共产党意识到了国民党的狼子野心。果然,蒋介石在不久之后就撕毁了代表重庆会谈讨论成果的《双十协定》,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就此破裂。
1946年6月,国共第二次大规模内战爆发,代表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依靠数量与武器上的优势,大规模进攻解放区。面对倾巢而出的敌人,此时共产党采取边打边撤的战略向山区进行转移,为战争后期的厚积薄发打下基础。但这也使得多个华北城市沦为国民党统治区。
1947年3月,国民党发觉共产党并未因为自己的大规模进攻而受到重创,于是国民党改变了方针策略,决定进攻共产党陕北根据地与山东根据地。然而在解放军灵活的游击战术下,大军压境的国民党并未取得优势,反而像热锅上的蚂蚁,被声东击西的战术牵着鼻子走,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
此后的孟良崮战役中,这支号称国民党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74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经此一役,人民解放军的实力与威名大大增强,更加有了与国民党进行最后决战的底气。同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无形的枷锁套在了国民党统治的华南地区,而后又有陈毅粟裕挺进豫皖苏,陈赓军队挺进豫西,国民党主力军像一只被大瓮扣住的乌龟,在共产党的全面包围之下难以动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主力军被歼灭。然而国民党依旧不死心,发誓要与共产党以武力取代和平,夺取对中国的统治。1949年国民党拒绝同共产党在北平进行和谈,随后退居长江以南,决心以长江为界分裂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稳定,共产党不得已派解放军部队强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将国民党逼出南京,而后再一路南下,在重庆,广州等地与国民党战斗,国民党军队被打得军心涣散无力再战,残存势力只能放弃大陆逃亡台湾。
共产党虽然在国共内战中取胜,但每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将士们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与艰难,以及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范围之广。相比对战日本,内战的爆发更令无数中国人忧心和寒心,百姓需要稳定,国家需要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基础,若是没有稳定和发展就谈不上长久的和平。
国民党的野心并没有消失,尽管他们退居台湾海岛一隅,可眼睛还虎视眈眈地盯着大陆这片富饶的土地,为避免国民党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成立国家,建立政权,让共产主义者与无产阶级的声音如凛冽的寒风一般横扫世界之林,才是对敌人是最有效的威慑。于是对新中国的成立工作被提上日程,但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要将哪里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呢?
要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门面,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也不仅仅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它更要是一个国家成长变革的见证者,只有和民众一起经历成长与变革,才会使民众在心中对首都城市进行认可。认可了首都,就相当于认可了国家的文化,一个将自己国家文化融入血脉中的人,无论他将来走向哪里,都会被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稳稳牵引着。
首都的确定至关重要,为此有十一座城市进入首都的备选阵营,它们分别是:西安,延安,成都,重庆,南京,广州,上海,洛阳,开封,哈尔滨和北平。
在这十一座城市之中,有历史名城,有文化古都,也有打开国门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城市和著名的共产党红色根据地。然而在北京成为首都之前,哈尔滨击败了其他九位竞争者,是北京成为首都之路上的强敌,那么哈尔滨竞争首都的优势是什么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提起满清之前的东北地区便觉得这里都是杳无人烟的荒蛮地带,尤其是位于中国最北部的黑龙江地区,一些人觉得黑龙江地区是满清流放罪人的地方,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视作品的影响。
事实上,哈尔滨的文明发展史并不比西安洛阳等城市要短,甚至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旧石器时代。早在两万年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殷商时期,哈尔滨地区的原住民们就已经学会了如何制造青铜,并建立了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文明——白金宝文化。
公元1115年,金朝在哈尔滨阿城区建都,此地在历史上被称为上京。元代和明代时期,这里一直是成吉思汗家族的领地。
而在清朝,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就是一支发源于东北的民族,清中后期,随着开禁放荒政策,许多汉人满人移居哈尔滨等地,并非是影视剧中所说的罪臣流放,而是劳动开荒。
不过要说哈尔滨竞争首都最大的优势其实在于它的地理位置。
由于黑龙江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自清朝以来,以黑龙江边境就开通了许多与俄罗斯进行商品交易的贸易市场,俄罗斯地处高纬,粮食稀少但却盛产珍珠皮料等贵族们喜爱的奢侈品,久而久之,哈尔滨又因为人口的原始聚集成为了黑龙江的贸易中心,后来又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贸易中心。
经济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哈尔滨出现了许多俄国风情的建筑和小吃,中东铁路的修建也使得哈尔滨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之一,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不仅如此,地处边境也使得哈尔滨在当时成为了旧中国望向世界的窗口之一,尤其是对社会主义世界的了解,哈尔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尔滨是当时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繁荣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工人和学生的思想,五四运动时期,全国都掀起一股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浪潮,哈尔滨自然也不例外。1923年,哈尔滨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为共产国际在北方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巨大帮助。
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关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走下去这一点,中国共产党考虑到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熟的经验。将哈尔滨定为首都的话,一方面地理上靠近当时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便于获取苏联的经验与帮扶,另一方面,哈尔滨在历史上一直是东北地区的中心,而东北地区又有丰富的农业,林业,矿产等丰富的资源,这对一个国家的复兴来说是必不可缺的重工业之源。
就当哈尔滨成为首都一事快要敲定之时,王稼祥向主席提出哈尔滨虽然靠近苏联,但也正是因为纬度过高,若是从中国版图上看,位置太过偏僻,一旦中国南部城市出现了什么紧急状况,军力,物资难以调度,局面将会很难把控。
的确,顺着这个思路仔细想一想,哈尔滨成也纬度败也纬度。一个国家想要强大起来,别人的帮扶都只是一时的,为了在建国初期便于获得别国的帮助而将首都定于偏僻城市的想法,显然考虑得不够长远周全,可是又有哪个城市符合首都的条件呢?
说过了哈尔滨落选的原因,让我们再看看其他九座历史名城落选的原因。
首先是西安和延安。与哈尔滨不同,西安与延安位于中国陕西省,地理上属于中国中部城市,距离全国各地都不远不近,但是这两座城市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水资源不稳定,以此为首都不足以支撑建国初期工业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况且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会给商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然后是水资源丰沛的上海和广州,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广州位于珠江流域,都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自开放以来,上海广州的经济实力一直稳居全国前列,且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上海广州没有成为首都的最大原因是防御不足,无险峻地势作为屏障,一旦敌人从海上进攻,难以防守不说,长江水运还会成为敌人进入内陆的便利通道。让首都去守国门,实在是风险太高。
和门户大开的上海相比,成都和重庆显然安全许多,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周围有崇山峻岭作为屏障,而重庆本身就是山城,地势大起大落,便于退居防守。可凡事都有两面性,过于复杂的地势也为成都和重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而一个国家的首都若是交通不便又该怎样调度全国呢?
再看看洛阳,开封和南京吧。这三个都是历史名城,而且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国都经历,和上面提到的其他城市相比,这三座城市在地理位置,水源交通上都没有大问题,但是,这三座城市在抗战期间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成为首都的话,国家则需要拿出大量资金去修复它们的基础建设。南京的情况还要格外特殊一些,由于国民党曾将国民政府建在南京,即便在内战结束时期,南京仍有大量国民党特务藏匿其中,若是将南京设为首都,将对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成为首都需要很多条件,地理位置上不能太过偏僻,地势要平坦,地形上要有屏障掩护,交通必须便利,各种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资源要方便调度。城市的基础建设要足够完善,历史文化上要使人民对其心理认同,气候上不宜过冷过热,城市规划要足以使该城市成为国家的门面担当。
了解完这些,再去看看伟人定都北京的决策吧。
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个名为蓟国的小国被燕国打败,燕国后来将蓟作为都城,这是历史上北京地区作为国都的最早记载。东汉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幽州,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出自陈子昂的《幽州台歌》。
此后魏晋南北朝至宋辽时期,北京地区一直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有“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的说法,宋朝历代君主也一直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己任。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变后改北平为北京,亦称为京师顺天府并且定都于此,而南京应天府则作为留都存在。满清入关之后,也将北京定为国都,而且将北京划分为内城外城,实行旗民分居制度,八旗子弟住在内城,而汉人百姓则住在外城。
晚清时期,北京成为各国使节聚集的中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之后,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北京也成为了水深火热之地。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于民国元年三月迁都北京,仍称为顺天府后改为京兆地方。在这一时期北京的交通系统逐步完善,中外的爱国志士们也纷纷聚在北京为中国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而争论辩驳,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许多优秀学府也在北京成立,比如现在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北伐战争之后,北京改名为北平,国民党迁都南京。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人占领北平又将其改回北京。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孙连仲收复北京,将北京又重新更名为北平。至此北京一波三折的变更才有了逐渐稳定的苗头。
得益于每个占领北京的政权对这座历史古城的重视,北京的规划日益完善,基础设施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各国使馆在北京驻扎,北京城早已随着各国不同的语言走向全世界。建都北京,就相当于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向世界大声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且若是仔细研究中国地图就会发现,中国的形象在地图上像一只昂首啼鸣的大公鸡,而北京的位置刚好处在这只大公鸡的咽喉部位。
即便没有王稼祥对伟人的中途提议,北京也早已经成为伟人心中定都的不二之选。和新中国的成立一样,建都北京不仅仅只是伟人的决策,更是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必然。
回顾共产党走过的无数风风雨雨和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次挫折,时至今天,我们仍然能从北京的每一处角落,找到党和人民为这个国家共同做出的努力的缩影。这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美丽的宝石往往要经历数万年的压迫与打磨,好在它终将坚不可摧地在阳光下迎来独一无二的绽放,中国正是由一堆这样的宝石组成,而北京无疑是这堆宝石里面最闪耀的一颗。
如今,当我们凝视它的时候,不要只沉迷于眼前的美丽,而忘记了我们来时的路。更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在依赖祖国强大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祖国的建设离不开你我。无论我们身处哪里,是北京抑或是其他城市,都不能妨碍我们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不能阻碍我们在各自的生命舞台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