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软件外包(该向青岛学习什么)
说实话,大连的横空出世,颠覆了很多人对东北的刻板印象。
上世纪90年代,每个从大连出差回来的人,都要说一句,这城市,漂亮!
那是个大家普遍还在琢磨着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的年代,可是大连已经在考虑街道两边是种花还是养草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大连是一座赢在起跑线上的城市 。
一
然而,进入90年代后期,大连却每况愈下。
2020年,大连经济总量跌到了历史冰点——全国29位,后面就是跃跃欲试的温州。如果大连再下滑,这也意味着东北没有任何城市能够进入全国城市30强。
残酷。
大连是从计划单列市起家的,所谓“计划单列市”,主要是指其财政收支是直接归国家管辖,通俗地说就是“自己挣钱自己花”,而不由省财政统筹。目前我们的计划单列市只有五个,深圳,宁波、厦门、青岛和大连。
只有五个,可见含金量了。要知道我们的经济特区还有七个呢,如果海南全省都算是特区的话。
二
正因为是计划单列市,财政上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大连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花园城市、足球之城、啤酒之都,这些都不是盖的。
也许正是在优美的城市环境方面尝到了甜头,大连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拉大城市框架,扩展城市面积的路子。这一扩展就到了普兰店,一个巨大的金普新区出现了。
金普新区有多大呢?四个大连主城区,那么大。
大连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把金普新区建成又一个“花园城市”。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日韩经济的滑坡,对外贸易的不景气,大连传统的产业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财政不可能支撑这么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导致,目前的金普新区还有很大面积处在规划设计当中。
蓝图很美好,但是没能全部落地。只能说,大连高估了“计划单列市”的资源统筹能力。
毕竟,你是在东北。
三
大连的心里一直有个对标的城市:青岛。
青岛无论在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等各个方面,都跟大连那么相似。而青岛这几年就干了一件事——把“海洋”这张牌打活了。现在的青岛,俨然登上了中国“海洋城市”的头把交椅。
大连一直在说要产业转型升级,转来转去被青岛抢占了先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两者对“海洋经济”的理解有着很大差别。
大连人说,海洋经济不就是捞海产品,搁海参鲍鱼可劲造吗?
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粗暴。青岛人是这么看的:
——我们眼中的海鲜,在他那变成了海洋生物产品、海洋医药保健。
——我们眼中的造船,在他那变成了海洋工程装备、水下高端装备。
——我们眼中的沙滩,在他那变成了海陆组合旅游、还加上个崂山。
四
事实上,要说大连的产业低端,那还真冤枉了他。大连是中国最早一批做软件外包的城市,而发包的是日韩IT的那些巨头们。因为,大连离他们实在是太近了,而且还拥有优越的人力资本——东北那么多的高校,包括在大连的大理工、大海事。
大连的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在北方也是赫赫有名的。
可惜的是,大连的这些产业都不约而同地步入了一个怪圈:生产在大连,使用不在大连。制造在大连,消费不在大连。软件给日韩用,装备给江苏山东用,化工给整个东北用,就是自己用得少。
这叫啥?这叫外循环。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连孤悬渤海,周边没有形成城市群和庞大消费市场,这就使得大连的现代产业难以得到支撑。
五
问题也找到了,药方也开了些,但是大连要走的路还很长。首先要做的是,可能是理念的转变。
基础设施、城市面貌、新城区,这些面子上的事情固然重要,但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创新的产业做支撑,他的发展可能无法长久。
当然,计划单列市与省会城市的竞争,也同样折射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也许,大连的发展成也在计划单列,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也与这种独特的中央-地方关系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大连,该如何破局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