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战(事后才知真高明)
周幽王三年。
在他统治下的周王朝,政治祸乱,社会矛盾变得异常尖锐。
同时,史书还记载当时发生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关中盆地这块地方,之所以能够成为周王朝所依赖的地域核心,本质上就是古代族群在选择生存环境时,所作出的最优选择。
这块地方,不仅有着优良的农耕条件,还是一个被四周山脉屏藩的一个地区。在关中地区的西部,有三条近乎平行的三条河流:
---「泾水、渭水、洛水」。
所谓的“三川竭、岐山崩”,意思就是当时周幽王统治时期,关中河流枯竭,而且还发生了地震。这对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民众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周幽王废除申后以及太子宜臼,另立宠妃褒姒、其子伯服。宜臼害怕老爹接下来的举动就是剁了自己,偷偷溜到了老舅家申国。
一场废后废子,引发的亡国之祸,就此爆发。
不久,申侯、宜臼暗中联络犬戎,一趁着周幽王毫无准备的时候,一举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周幽王一生,也算是将搞对象玩出花样的帝王。千年之后,人们可能并不清楚他葬送了西周。但始终记得他烽火戏妹子的故事。
以异族小国之姿攻克王都,以宗主王室之尊弑杀君父。
自周文王所制定的,自以万世无虞的,周朝传统礼制,开始落下历史帷幕。
原本被废除的太子宜臼承袭王位,是为周平王。
史称:「平王东迁」。
周平王在申侯、郑国、晋国、秦国的护送下,离开了废都镐京,选择在中原腹地洛邑定都,开启了东周时代。
以当时传统的礼制视角来看,周平王仍旧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但他弑父的事情,诸侯已经对他不满,认为破坏传统礼制的第一人是他,是他自己一手毁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礼制。
那些护送周平王东迁的诸侯国,一一成为东周初期最大的红利获得者。
晋国开始了西扩,秦国获得了诸侯尊位,郑国则成为了周王朝的卿士,齐国、楚国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时代的强者。
我们常说在东周时期,郑国、齐国是率先成为霸主的两个国家。但在既定的政治逻辑来看,周王朝即便势力变得羸弱,但以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也不会瞬间被抹杀。
为此,郑国的霸主有名无实,这个国家的位置,其实更多是欺负羸弱的周王室的一次尝试,并没有成为诸侯心目中的霸主。
而齐国依照管仲所制定的“尊王攘夷”大策,才真正实现了对于周王朝政治影响力的有效缩减。
齐桓公一方面利用周王室的影响力,间接发展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他则帮助其他诸侯共同打击内侵的外族,成功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望。
所以说,齐国此时是那个时代,真正挑起霸主大梁的第一人。那时候,他是北方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也是那个时代的王室柱石。
宋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灭商后,所遗留的商朝王族后裔。
---「微子启」。
商纣王统治时期,政治昏暗,微子启悲痛之余,选择离开商朝,投靠了当时的西伯侯姬昌。及至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代表殷商王族献祭器,此举宣告殷商正式臣服于周王朝。
周王朝在初建时,采用了何种方式统治殷商故土?
对于殷商故土,周王朝为安抚殷商遗民,让纣王儿子武庚以及微子启共同统治殷商遗民。同时,为防范殷商势力卷土重来,周武王分封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置卫国、鄘国(yōng)、邶国(bèi)三国,从东西北三个方向防范武庚。
周武王去世后,因刚刚继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旦代行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此次叛乱平定之后,作为叛首的武庚、管叔被杀。
原在朝歌的殷商遗民也被整体打包南迁,在商丘建立宋国,以商纣王兄长微子启奉其先祀,统治殷商遗民。
及至,宋襄公一代,宋国已经传承20代。
从周王朝所分封诸侯的类别来看,周天子一脉、功勋一脉(姜子牙---齐国)、殷商一脉,本质上依旧有着血缘上的亲疏之别。
从前殷商贵族,转变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国君。
漫长的时间过去,在那个尊卑有序的周王朝,宋国的阶级起点,始终是一块顽疾。
宋襄公曾想过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而在齐桓公病逝之后,他也开始了宋国立国后的第一次霸业尝试。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
齐国立即爆发了一场“六子夺位”的大戏。
当时,齐国太子尚在宋国,齐国国内其他五位公子为了抢夺王位已经展开残杀大赛。齐国公子无诡在竖刁、易牙、开方的支持下,率先登上了齐国的王位。
不久,宋襄公耀兵齐国,带领齐太子昭返回齐国,刚刚登上王位不久的无诡被杀,太子昭顺利当上了王位。
不过,当时太子昭的地位并不巩固,宋襄公撤离齐国之后,其余四位太子卷土重来,逼退太子昭,太子昭无法全面掌握齐国政局,只能返回宋国寻求庇护。
宋襄公再一次引兵入齐,击败齐国叛乱军队,又一次扶持太子昭登上了齐国王位。
宋襄公两次保护齐太子回国,一定程度上就是想要利用此次护送齐太子登位的举动,提高宋国作为中原诸侯国的地位。
那时候,各诸侯强国都忙于兵战交戈,晋国、秦国两国尚在抢夺河西地区,并没有时间关心中原的盟主大位,齐国刚刚经历内乱,卫国、郑国实力又弱于宋国。
唯一有绝对实力与宋国抢夺中原盟主大位的国家唯有位居南方的楚国。
宋国的国力,在楚成王的心中,充其量只能算只能算三流诸侯国水平,或者,更夸张地说,它压根就没把宋国放在眼里。
几乎没有什么成精的可能。可宋襄公偏偏王八尝秤砣,一意孤行想要挑起北方的大梁,成为继齐国之后的北方扛把子。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也学齐桓公开启了会盟诸侯的王者之路。
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成为那个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绝对王者,反而上演了一出“三合诸侯,一匡自己”的时代闹剧。
这一年,宋襄公参加了三次诸侯会盟。
春季,宋国、齐国、楚国在鹿上会盟。
秋季,宋国再次主动邀请诸侯国会盟,宋国、楚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在盂地会盟。
对于这一次的诸侯国会盟,楚成王收到会盟邀请后,只说了一句话。
看我怎么羞辱他!
其实,在楚成王的眼中,宋襄公压根就不是什么台面人物,他想要领导大家,自己的实力起码要得到各大诸侯国的真心认可。
果不其然,在会盟中楚成王故意刁难宋襄公,两人吵架的时候,楚成王直接让手下拿下了他,不给他一点情面。
楚成王的意图也很明显,你得承认我的盟主地位才行。
如此一来,宋襄公脸面全无。
冬季,楚成王在薄地召开诸侯会盟,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后又在其他诸侯国的劝说下,才选择放宋襄公回国。
公元前638年,夏季。
无数个夜晚的纠结、彷徨后,宋襄公终于决定继续扛起中原大国的盟主地位,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拳头到底硬不硬。
他更想让楚成王知道,谁才是诸侯国中真正的王者。
当然,他此次出手的第一目标是与楚国交好的郑国。
楚成王听到这个消息,知道自己真正立威的时候到了,既然中原诸侯已经承认了自己霸主的地位,那就不能随意攻伐,否则就是不给楚成王脸面。
同年秋季,当宋襄公围攻郑国的时候,楚成王带领大军北上,直奔至宋国国都商丘。
冬季,两军最终在泓水两岸展开对峙。
宋襄公抵达泓水北岸后,楚国的军队正在渡河,目夷劝说宋襄公此时发动进攻,宋襄公自以中原礼仪之邦,如果此时袭击,实在有损风范,便下令全军待命,等待楚军渡河。
当楚军顺利抵达河岸后,目夷再一次劝说宋襄公,趁着楚军队列不整发起进攻,宋襄公再一次以同样的理由拒绝。
此战的结果,宋襄公大败,还被乱箭射中了大腿。而大获全胜的楚成王则因为救援郑国,抱两位郑国家人而归。
楚成王也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位霸主。
泓水之战的结果,没有什么所谓的惊心动魄,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精彩战场,双方只是在泓水河岸以大兵团进行硬碰硬。
胜利即胜利,失败即失败。
至于,作为一国之君的宋襄公,为何要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
总结起来就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周王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周礼。
我们常说周礼,它到底是啥玩意?
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尚没有法律体系可供维系、约束社会群体行为时,通行在当时中原文化圈的一种规范。
更简单而言,周礼就是当时周王朝统治下的通行法律,所有人都需要遵守。
周王朝凭借“周礼”约束诸侯国的行为,同时也约束所有归属于中原文化圈的民众。这些礼节中,就有对于行军打仗的礼节规范。
你不遵守这套礼仪,你就是low到极致,你就算再强大,别人的心里仍旧充满鄙夷。
人家就是要叫你蛮夷。
楚国它不在乎这套礼仪吗?它在乎,否则楚国也不会想着成为中原的霸主。
但是这个国家很难融入中原文化圈,不仅是周王室看不起它,晋国、齐国、郑国、宋国,也同样看不起它。
所以,我们能够听到半渡不击、未列不击。后面,我们还会听到退避三舍。如果没有这些礼仪的约束,战争就是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获胜,我为何还要礼让你三舍?
其实,也正是如此,华夏大地才孕育出了可以传承千年之久的中华文化,我们也才得以被冠以“礼仪之邦”。
从这一点而言看,宋襄公算不上是什么愚不可及的国君,他秉持的,他所执着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核心,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初心。
他在遵守一个时代的规则。
遗憾的是,他也成为了恪守规则的终极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