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质量(我们做了个试验)
奶粉冲调看似简单,但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挂壁、泡沫、分层、溶解差。在奶粉智库后台,有不少妈妈反馈:“奶粉挂壁严重,是奶粉质量有问题吗”“冲调时和喝完后,宝宝奶瓶上全是小白点”……今天,我们通过试验来看看挂壁到底怎么回事!
△试验样品(3款近期<2021.10.26>新开罐的幼儿配方奶粉)
△试验工具(奶瓶、量杯、温度计等)
试验一:奶粉挂壁严重?
下图分别是3款不同奶粉在2种温度下冲调的挂壁情况:
可以看到,3款奶粉挂壁情况差异较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冲调挂壁都严重。具体冲调情况见以下数据:
由于3款奶粉的冲调比例一致(30ml水+1勺奶粉),且为了更好地观察现象,奶粉智库评测中心采用150ml水+5勺奶粉进行冲调。同一种温度和冲调方式下,3种奶粉的挂壁情况不同;不同温度下,每一种奶粉挂壁的变化也不同。整体而言,T1→T2奶粉A的挂壁变轻微了;而奶粉B和奶粉C的挂壁变严重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冲调温度T1>T2,冲调方式1比方式2摇晃更剧烈。
试验二:温度&冲调方式影响大?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选取奶粉A,采用T1温度+方式1、T3温度+方式2又分别进行了3次平行试验。
可以看到,随着温度和冲调方式的变化,奶粉A的挂壁程度有一定差异,但挂壁现象始终存在!难道真的是奶粉本身的问题?
其中,冲调温度T1>T2>T3,冲调方式1比方式2摇晃更剧烈。
揭秘:真相原来是这样的!
两次试验的温度是怎样的?冲调方式又有什么差异?我们一起来揭秘:
根据试验一结果,高温冲调对奶粉A挂壁影响较大,但对奶粉B和奶粉C较友好;温水冲调对奶粉A挂壁较友好,但对奶粉B和奶粉C影响较大。结合试验二,发现温度过低对奶粉A挂壁影响也较大!
(冲调方式1、冲调方式2)
(冲调方式1、冲调方式2)
不难看出,冲调方式1采用上下剧烈摇晃、一次性加入所有奶粉的错误方法,冲调方式2则采用正确冲调方法:顺时针轻摇奶液+逐渐加粉。冲调方式不同,奶粉挂壁情况不同,不同奶粉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综上,除了产品之间的差异外,冲调温度过高可能对某些奶粉挂壁影响较大,还会对热敏性营养成分造成破坏;错误的冲调方式也会对奶粉挂壁有一定影响,并且还会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比如剧烈摇晃引起的大量泡沫可能引起宝宝吐奶、胀气等。
总结
不管是冲调奶粉后奶瓶上出现的一层白色小颗粒,还是宝宝喝完奶粉后奶瓶内壁和瓶底粘着透明的小颗粒,都是奶粉挂壁的表现。事实上,奶粉挂壁都是正常现象,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主要有以下3大原因:
从试验结果来看,这两种情况会影响挂壁,但影响并不大。冲调温度过高容易导致奶粉中蛋白质变性,从而形成小白点不溶于水,黏着在奶瓶壁上;冲调方式不当,比如一次性加入所有奶粉、上下剧烈摇晃等,不仅会导致奶粉起泡严重,还会造成挂壁。
解决办法:最好按照罐体温度进行冲调,不要一味追求溶解快而破坏蛋白质性状;在勺取奶粉时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次性堆叠太多奶粉,切忌摇晃用力过猛(更多防止起泡)。
奶瓶的材质及清洁度也会影响挂壁程度,当奶瓶内壁不够光滑或清洁度欠佳时,会增加液体的附着力,从而导致挂壁。
解决办法:宝宝喝奶后,家长应尽快清洗奶瓶,并在沸水中煮5分钟消毒。还要注意的是,在选奶瓶时,应尽量选择零件少、易清洗的款式。
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奶粉本身的原料差异是影响挂壁最主要的原因。比如碳酸钙、磷酸三钙等白色固体晶体,不溶或难溶于水,易附在瓶壁或瓶底。这类物质在每款奶粉中的含量都有差异,但是这些物质可溶于胃酸,能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利用。
解决办法:这类物质在奶粉中的含量较低,不会引起严重挂壁,对宝宝营养的摄入也影响较小,因此妈妈们不用过分担心。
通过今天的试验,你知道奶粉挂壁的真正原因了吗?如果对冲调奶粉还有什么疑惑,可以留言告诉小库,说不定下期试验就帮你解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