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词语(财经界的9大新晋网红词)
文 / 巴九灵
在过去一年多里,财经新闻中总是会出现不少奇奇怪怪的新词和热词,这让小巴在和同龄人交谈时常常一脸问号。
好在,吴晓波老师会在每天的音频节目中,通俗有趣地解读一些最新的商业财经概念和知识点。
今天,小巴就列出在过去一年里,吴老师解读过的9大财经热词,看看你知道几个?(名词按照时间顺序从近到远排列)
REITs的中文名是“不动产信托基金”,诞生于1960年代的美国。比如,某公司修建了一条收费高速公路,但是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于是,公司把高速公路的过路费做成一个金融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到了20世纪初,REITs已经成为流动性高、收益率高、投资门槛低、安全性好的投资品种。
REITs的突然走红源自今年4月曝出的“深房理事件”。
在“深房理”中,一套房子市场价为1000万元,投资门槛较高,但是有100名投资者,每人出10万元作为一个基金份额,集资买房,只要他持有房子对应的份额,就能享受房屋增值带来的部分收益,这大大降低了炒房的难度。
关键是,这10万元的份额可以像股票一样卖给其他投资者。只要房子有升值空间,有投资者敢买,这个凭证的价格就会不断上涨,从而炒高房价(即使有严格限价政策)。
NFT这个概念火爆投资圈的起因是今年全球三大拍卖行之一的佳士得以6934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了一件《最初的5000天》的数字艺术品。
NFT全称“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所谓的“非同质化”对应的是比特币这类“同质化”的数字代币。比如,两枚比特币的交换,并没有任何差别。但是,每一个NFT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密钥,就好比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编号的人民币。
在理论上,任何数字化的东西——一首歌、一张图片、一段视频,都可以NFT化。由于NFT的版权被清晰地记录在区块链上,所以没有盗版的可能性。而传统的数字艺术交易仅仅是拿个U盘拷贝,艺术价值容易在复制中被稀释。
NFT艺术品核心是版权,别人可以在网上随处看到你的图片、文字、视频,可以理解为我把自己的收藏品拿到博物馆进行一次次公开“展示”,但所有权还是属于我的。
经济复苏一般有两种:经济触底后立刻反弹的“V型复苏”和触底后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反弹的“U型复苏”。
然而,今天经济学界讨论最多的复苏模式却是“K型复苏曲线”,这个词最早由摩根大通于2021年1月提出,其本质上是分化,是一种差异化复苏。在经济遭遇整体性下跌后,一部分产业和经济体反弹上升,另一部分仍然维持在低位,形成分叉走势,很像英文字母“K”。
K型的表现主要有四个。其一,疫情的控制和疫苗的接种率,决定了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其二,经济体的政策工具能力,决定收割还是被收割。其三,好资产的价格泡沫化,坏资产遭强行淘汰。其四,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
今年,你在“K”的哪一边?
RCEP全称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于去年11月15日正式缔结。参与协定签署的有东盟十国、中日韩三国,再加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15位小伙伴丢下美国组了个新群,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RCEP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投资和技术可以自由流通,意味着超过90%的商品将实行零关税。RCEP覆盖了全球29%的人口,30%的GDP和28%的全球贸易,对于中国而言,加入RCEP后,直接拉动的GDP将高达1300亿元。
过去几年,全球贸易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边主义和中国为代表的多边主义的争夺战。RCEP的签署,至少意味着在泛太平洋地区,多边主义获得了一场胜利。
碳中和其实就是通过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等方式,让排出来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从而达到“零排放”。关键问题在于,如果限制碳排放,影响经济发展了怎么办?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给出了一个解决思路:
在排污指标固定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超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把多的排放指标拿到市场上出售,从而获得利润。而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比如钢铁企业),可以从市场购买排放指标,继续进行生产。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企业既能完成减排目标,生产经营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三道红线”分别指的是开发商的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以及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它于去年8月由国家住建部和央行首次提出,今年元旦起开始施行。
根据“三道红线”新规,如果一家房企踩中了1-3道红线,就会有相应的融资限制。即使开发商一道红线也没踩到,2021年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仍然不得超过15%。
中国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周期性产业,必须有畅通的融资渠道,而它最大的钱袋子和后盾就是银行。所以房地产和金融业是一种绑定关系,背后也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三道红线的“凌厉”出炉,意味着中国去金融杠杆的锣鼓真的敲响了。
DTC的英文全称“Direct To Consumer”,即品牌商砍掉中间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
DTC最早诞生于2010年前后的北美互联网。去年疫情对线下零售业的打击,迅速带火了这个词。吴声曾在“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0”中多次提到。
DTC品牌并不是所谓的“淘品牌”或“电商品牌”,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第一,DTC品牌通过小众市场切入;第二,以内容和价值观驱动,用新的社交化传播的品牌战略,直接触达消费者;第三,通过数据能力来管理客户资源,以及产品的更新迭代。
目前最成功的DTC品牌是加拿大的lululemon。去年上半年,做瑜伽服起家的lululemon总市值达到370亿美元,超过阿迪达斯成为全球第二大运动服装品牌。
早在去年5月1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高层就首次提出了“内循环”的概念。
词本身既不复杂,也不新鲜:老百姓拿钱消费国内商品,厂家拿钱给国内上游企业购买原料,上游企业拿到钱后支付工人工资。工人有了钱,则会继续消费,形成一个经济循环。
问题在于,中国40年来经济的腾飞主要得益于三次“外循环”,而去年中国面对外贸受阻、贸易摩擦,甚至国际资本和国际技术跟中国产业关系面临断裂的情况下,突然搞“内循环”经济,并不是我们主动追求的,而是西方国家压迫下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两个倾向,一是避免追求既无外债亦无内债,一切自给自足的内封闭模式,二是警惕民粹主义,让企业在思想上关闭全球化的大门。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去年4月27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的,随后引来一场财经界的大讨论。
所谓的财政赤字,指的是政府缺钱。缺钱就需要借钱,常规做法是财政部向市场发行债券,到期还债并支付利息。
而财政赤字货币化,简单来说,就是央行自己印钱,在一级市场购买并永久性地持有政府债券,然后直接减计政府债务。这意味着政府不用支付利息,也不用还债,缺钱了就找央行要,然后“开着直升机撒钱”。
其理论来源是“现代货币理论”,还曾经在1980年代流行了一段时间。只不过,时任总理朱镕基果断出手,出台法律将“财政货币赤字化”打入了死牢。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9个财经热词都知道的同学请举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