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郭沫若(郭沫若称赞柳亚子为屈原)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中国近代史上,柳亚子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他是同盟会和光复会元老,创办《复报》、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柳亚子最出名的就是和毛主席相互赠诗,并且毛主席还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直接说柳亚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期@以史为鉴 就跟大家简单聊聊柳亚子先生的几个逸事。
柳亚子是江苏吴江汾湖镇北厍大胜村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5月28日出生。柳家在当地是著名的望族,清光绪二十四年,有传说柳氏祖基龙翻身,族有大难,又族中连续过世多人,北厍柳氏家族大举外迁,主要迁往黎里、芦墟、周庄、同里。
柳亚子父亲柳钝斋一支迁往黎里。柳亚子四岁的时候就由祖母抱在腿上口授《唐诗三百首》,五岁的时候就加入家塾开始学习,八岁的时候开始读《杜甫全集》,十五岁的时候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曾经私下写了给清帝光绪的万言书,这个时候的柳亚子还叫柳慰高,字安如。
“慰高”的名字是柳亚子祖父所起,字“安如”则是柳亚子父亲所起,这名字寄托着柳家对柳亚子的期望,希望他考秀才中举人中进士,荣宗耀祖光辉门第。
但是等柳亚子开始了解现代革命思潮后,柳亚子对于自己名字的含义就非常不满了,十六岁的柳亚子直接把自己的名改名为“人权”,字改为“亚卢”。
这个新名字中,“人权”的含义大家都知道,字“亚卢”的意思就算柳亚子自比为“亚洲的卢梭”,这个名字中可以说体现出当时中国精英人士们对于西方学说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晚清封建制度的抨击。
十六岁的柳亚子以“亚卢”为笔名,创作了《郑成功传》并发表到在日本出版的革命刊物《江苏》杂志上面。
当时的编者特地在这篇文章前加了一句按语表示对柳亚子的赞赏:“此稿从国中寄来,作者年才十六岁,内地人士民族思想之发达,于此可见一斑。”
1903年,17岁的柳亚子来到上海爱国学社读书,在这里柳亚子成为蔡元培、章太炎的弟子,在这里柳亚子写了一篇自传,题目是《柳人权本纪》!
众所周知,“本纪”这是司马迁写《史记》以来为帝王写传记的专门名称,要说普通人敢说自己的传记为《本纪》放在封建社会这就是诛三族的谋反大罪了,但是年轻的柳亚子就是用了这一标题,他就是要蔑视皇权,打破封建的樊篱,争取人人平等。
到了1906年,柳亚子加入中国同盟会,和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高旭一同主编《复报》。高旭字天梅、号剑公,经常和柳亚子互相写诗赠答。
但是高天梅嫌弃“卢”字笔画太多(繁体写作“盧”),经常再给柳亚子赠答诗笺上面写成“亚子”,并且振振有词的解释了三条理由:
一是“卢”字有“大”的意思,要是我直接叫你"亚卢"为“亚大”这就不伦不类了,不好听。
二是后唐有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名叫李亚子,不但能上阵杀敌,还能写诗填词,你干脆就叫柳亚子得了。而且“子”是男子的美誉叫法,“亚子”不是更好么?
三是我自己叫剑公,你叫亚子,子和公恰好是对称的名词。我们既是革命的同志,又是做诗的搭档,正要如此才行呢。
高天梅这三条理由一出,柳亚子的朋友们都纷纷响应,都不写亚卢而写亚子了,渐渐地柳亚子自己也运用起来,终于柳亚子成为统一的名号。
甚至到了后来,柳亚子再次从“人权”改名“稼轩”后,依然以“亚子”为字。
辛亥革命后,柳亚子曾到临时总统府任孙中山秘书,但是柳亚子不习惯于军政机关生活,三日即辞职,到上海办报。
1925年,柳亚子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委,1926年在广州参加果党二届二中全会时,曾当面责问刺杀廖仲恺的常凯申:“到底是总理(孙中山)的信徒,还是总理的叛徒?”并引发果党右派的不满,一度要刺杀柳亚子。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柳亚子藏匿在暗格中得以保命,随后逃亡日本。
抗战期间柳亚子先后从上海流亡香港、香港陷落后,柳亚子全家屡次迁移,皖南事变后,柳亚子发文斥责常凯申,由此被开除出党,并断绝生活来源,柳亚子一度沦落到难民收容所,后来在我党的照顾之下才得以离开香港,乘帆船七昼夜到达海丰县之马贡,先后辗转到兴宁、老隆、曲江、北上衡阳,1942年6月7日抵达桂林。
经历过这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后,柳亚子也自比为忧国忧民的屈原。早前柳亚子在与南社高吹万、姚石子等人泛舟西湖时,曾经“狂态毕露,先是服膺痛哭,襟袖俱湿,继而要跳入西湖,效屈原自尽汨罗。--李海珉《柳亚子》”
后来郭沫若也给柳亚子送了一顶高帽子,称赞他为“今屈原”,但是柳亚子却作诗回应表示屈原比自己差太远。
这四句的意思很简单,前两句的意思是郭沫若说柳亚子是如今的屈原,但是这个称赞我不敢当,这是太冤枉我了,鼎堂就是郭沫若的字。
后两句直接表示自己强过屈原太多,要是当年屈原有自己这样的政治手段,何必投江呢?
本期柳亚子的部分故事就到这里,下期我们接着聊柳亚子在建国后的逸事趣闻。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柳亚子”的来历——吴江通
父亲与母亲——为纪念父亲柳亚子诞生一百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