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k线(谁偷走了你的“猪肉自由”)
2019年,养猪龙头飞龙在天,净利润竞相暴增:新希望(000876)增了近2倍,温氏股份(300498)涨了2.5倍,牧原股份(002714)翻了10倍!
高昂的利润率,让房企龙头万科,也在2020年5月7日正式宣布——进军养猪市场!
飞猪造富,2019年,猪猪真的火到飞起来!
7月开始,猪肉价格一路飙涨,年底最高达36.13元/斤。2020年,猪肉价格依然高位运行,一度创下38.3元/斤的阶段新高。相较2018年、2019年上半年最高15元/斤的价格,大涨接近150%。
猪价上涨,让普通人失去了“猪肉自由”,也改写了富豪的榜单座次。
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一年之间,身家暴涨900亿,以1173.8亿挺进2019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9名。曾经的造富热门房地产领域,排在他前面,已只剩恒大许家印、碧桂园杨惠妍两大家族;而同是养猪出身的新希望刘永好家族,排在第19位。
2019胡润中国百富榜上,秦英林、钱瑛夫妇和刘永好家族,亦分别排名15位和26位,成为恶劣经济环境下财富不跌反涨的少数富豪。
公司财报,更将财富的流转揭示得明明白白。
利润大涨的背后是,生猪产能却大幅下滑。2019年,全国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同比下降21.3%;生猪存栏31041万头,同比下降27.5%;生猪出栏54419万头,同比下降21.6%。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的传入。
这对龙头企业来说,非但不是坏事,还是大幅扩张、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最惹人瞩目的,就是牧原股份。无论从出栏率还是股价来看,牧原的表现远超温氏,市值更在2020年3月一度触及3000亿的高位,成为资本市场不折不扣的新晋“猪王”。
这样狂热的表现,让地产商都禁不住眼红耳热。2019年年底一场峰会上,万科创始人王石直白地询问刘永好,“养猪赚了多少钱”?刘永好的回答是:“效益不错,请你吃饭没问题。”几个月后,万科正式进军养猪业。
5月7日晚,万科发布招聘广告,开始延揽猪场拓展经理、聚落化猪场总经理、养猪场预结算专业经理、猪场开发报建专员、猪场兽医5类人才。在此之前,万科已正式成立食品事业部,在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企业餐饮三大领域展开业务布局。但在养猪的康庄大道上狂奔的地产大佬中,万科其实是后来者。
2014年,王健林曾投资10亿,在贵州养猪;2016年,许家印也投资3亿,在贵州设立农牧基金;2018年,碧桂园开始进军农业。
但要大幅扩张规模、改善产业链条,还得靠养猪产业的基本盘。
在中国生猪养殖市场上,散户占据绝大部分份额。2019年,中国的八大龙头养猪企业(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中粮肉食、大北农、天康生物),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8.27%;而散户占比,高达90%。
但非洲猪瘟,正改变这一切。
由于防疫能力不足,在疫苗出来前,散户不敢大肆扩张。这给养猪龙头企业留下了重要的时间窗口和市场空间。
扩张最快的,正是牧原。
牧原是典型的重资产发展模式。2014年上市以后,牧原进行了多次募资,仅2017年募资额就达55亿,2019年为49.7亿元。募资的同时,牧原的子公司开始快速增长,仅2019年新设立的子公司就超过50家,同年底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多达138家,分布于18个省份。
而且,牧原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截至2019年底,牧原在建工程较年初增加133.65%,仍在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2019年,牧原的出栏量已暴涨到1025.33万头;2020年的目标,则是1750万~2000万头。
新希望也在持续加大生猪养殖的投资力度。3月5日公告称,要建设10个生猪养殖项目,总投资达43.6亿;项目3、4月开始筹备,8、9月正式投产。此次扩张,预计将新增出栏生猪300多万头。
天邦股份也表示,计划与安徽省滁州市开展生猪养殖战略合作,项目总投资达70亿。
新旧养猪企业都希望趁着猪价飞涨,增加市场份额,实现弯道超车。
规模扩张只是一方面,生产链的完善更是布局重点。
牧原在河南启动了3个屠宰厂项目,设计总产能为600万头,以适应未来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的趋势。
温氏则在4、5月间,将华统股份增持到5%。华统的主营业务为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等,可见温氏亦在加强对产业链下游的深度把控。
中国“猪周期”一般是3~4年,这些企业大幅扩张,无疑是希望能借着上涨行情增加盈利、完善产业链。但是至于能不能实现,还得看这一波行情能持续多久。
而刘永好预测,这一波行情仅能维持到2021年。
最近3个月,猪肉价格已经开始下跌。农业部数据显示,最近猪肉平均批发价为43.88元/公斤,较春节高点下跌14%。龙头公司最新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4月,温氏毛猪销售均价为33.24元/公斤,环比下滑5.65%;天邦股份均价为57.21元/公斤,环比下滑2.30%;新希望均价为32.88元/公斤,环比变动0.3%。
价格终究是供需的博弈。猪肉价格的下降,让生猪出栏量也出现了下滑,而且是大幅下滑。
像天邦股份,4月销售商品猪17.48万头,环比减少22.61%,前四个月同比减少33.6%;温氏股份,4月销量同比爆减53.66%;牧原股份和正邦科技,一季度销量也同比分别下降16.67%、37.88%。
但是,这些公司的盈利依然大涨。温氏股份、牧原股份一季度全都扭亏为盈,同比分别增长约5倍、8倍。
因此,养猪企业短期内大幅提升出栏率的能力和意愿都不强烈;而作为养猪市场绝对主力的散户,因为防疫能力欠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不敢大幅扩张。
所以短期内,生猪出栏量不太可能大增。
供给减少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5月之后,复工复产复学力度加大,餐饮消费有所恢复,市场需求即将大增。国内供应不足,进口的远水也解不了近渴。
有数据显示,中国给美国的猪肉订单开始增长。但过去几年,美国猪肉出口总量不到300万吨,仅相当于中国猪肉产量的14%。
更要命的是,美国国内肉类也开始出现短缺。由于美国181家肉类加工厂中惊现14000例新冠确诊病例,企业纷纷关闭,每天约有17万头猪无法宰杀。美国猪肉生产者委员会估计,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到9月,美国不得不对1000万头出栏生猪实施安乐死。
国内猪肉库存,在过去一段时间已多次投放,对猪价影响效果有限。目前市场的一致预期是:2020年,猪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并持续到2021年。
历史上看,中国生猪价格波动周期非常明显。如2000-2002年、2002-2006年、2006-2010年、2011-2014年,各为持续3~4年的完整周期。当然,周期中也会出现波动。从近年来看,2017-2018年处在周期下降阶段。2019年下半年开始,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开启了新一个上涨周期。
本质上,“猪周期”是猪的生长规律和经济规律共同决定的,不是人能决定的。
不同于鸡鸭3-6个月的生长周期,增加猪的供给至少要17个月。人们都是在猪价上涨时,才想着要增加生猪供给。但生猪养殖户通常要先补母猪(祖辈猪),4个月后生出小猪(父辈猪);8个月后小猪长大,继续繁育小猪(子辈猪);再至少过4、5个月,才能成为供人们食用的商品猪(子辈猪)。
这么一折腾,基本上要17个月(一年半)过去了。此时养殖户们才突然发现,市场上生猪供给大增,先知先觉的开始高位大甩卖,猪价由此遭遇拐点。等后知后觉的人发现,猪价竟跌破了养殖成本线,于是猛然杀猪、止损求生,并发誓再也不养猪了,这时猪价开始凶猛跌入冰点。
三四年的猪周期,就这样一再循环。
所以,即便没有非洲猪瘟影响,猪价上涨也将保持惯性,不会很快结束。“猪肉自由”的实现,还需时日。但对养猪企业来说,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企业并没有指望猪价一直维持在如此高位,但牧原预计,只要猪价高于25元/公斤,公司2020年的营收将同比增长一倍,达到450亿元。而当下,猪价远高于牧原的预期。
如果能照计划让生猪出栏量翻番、营收翻番,那么,牧原或将坐稳“猪王”宝座。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当前,哪家公司都没有绝对优势。2019年,中国生猪出栏量为54419万头,行业规模达万亿级。其中,牧原仅占1.88%。
而美国生猪养殖龙头Smithfield(Smithfield于2013年被万州国际收购,万州国际则是河南双汇的母公司),2015年的市场份额已达13.58%。在法国,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小猪场比例约为6%;美国为3%;中国则高达90%以上。尽管过去两年,这一比例已大幅下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养猪企业仍然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而猪王争霸的实质,就是温氏、新希望和牧原的“三国杀”。
过去几年,温氏股份一直是稳坐“猪王”的头把交椅。
长期以来,温氏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即农户按温氏标准建好养猪场,“帮助”温氏把猪养大;温氏则为农户提供猪苗、饲料、动保、技术指导等服务。
2015年,温氏全年出栏量为1535万头,是牧原的8倍。
但牧原的增势极其凶猛。2019年,温氏出栏量为1851万头,牧原就有1025万头,前者仅为后者的1.8倍。5年内,牧原产能扩充5.3倍,远超过温氏的1.2倍。
2020年,牧原正全方位超越温氏。
能把上千万头猪养得膘肥体壮,牧原的大肆扩张背后,有其独特优势:它是目前唯一采取“工业化封闭式、自繁自养自宰、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的养殖公司,即独立掌握生猪养殖的整个生产链。这既有利于防控疫情、保障体系稳定性,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安全。
更重要的,牧原的模式让其更能节约成本,提升利润,规模效应。在行业景气时赚更多,在行业低迷时更少赔。这也是它的绝对规模尚不如温氏,但却利润与市值都超越温氏的关键。
不要以为,养猪容易。据说,牧原一名饲养员就要同时饲养2700-3600头猪。没有强大的科技化、工业化技术,已经不能在今天规模化养猪。仅2019年,牧原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11亿元,同比增长22.26%。
独特的养殖模式、快速的扩张速度,让牧原能以更快速度赶超对手。如今,“牧原模式”更被行业看好。
新希望也在养殖模式与牧原相近,并具有饲料、生肉加工等多个产业链条。
温氏也开始改革升级为“公司+养殖小区”模式,即公司集中农户,统一规划、管理养殖小区,实现高效现代养殖,提高单一农户饲养规模和养殖效率。
但就在这一波行情中,温氏已经失去“猪王”的地位。
4月,牧原实现生猪销售收入39.9亿,首次超越老牌龙头温氏37.78亿的水平;出栏数量上,当月牧原销售124.7万头,温氏销售86.42万头(含毛猪和鲜品),连续两个月超越温氏,坐上行业头把交椅。
在资本市场,牧原的股价从2019年初的每股30元左右,达到2020年最高139元左右,暴涨400%以上,市值也一度触及3000亿,成为第一家触及该量级的养猪公司。而温氏市值还在1500亿左右徘徊。
当然,与温氏不同的是,牧原是“纯养猪”公司;而温氏生猪养殖的业务占比为6成;正邦科技、新希望的生猪养殖的占比更低,饲料才是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才开始发展养猪业务。
从各个角度来看,牧原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猪王”,更有人将其誉为“猪中茅台”。
一边是猪企扩产、价格回落,养殖户再度面临赔本生死线;一边是经济下行、消费承压,消费者还是感觉猪肉价太贵。在多种因素的复杂参与下,预计在9月前后,猪肉价格还将冲上新一轮的高峰。
目前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消灭“猪周期”。但经过这轮扩张,牧原和温氏等巨头的市占率有望超过10%。届时,新老“猪王”对市场的影响力加大,或许能让人们在猪价的起伏中,尽量少受些跌宕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