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贵的口红(居然是绿色的)
在奈良的法隆寺中,保存着一件日本国宝级的文物——玉虫厨子,大约制造于公元7世纪。“玉虫”就是今天的主角桃金吉丁虫Chrysochroa fulgidissima的日语名字,而“厨子”,并不是说它是个一千多岁的厨师,它的意思是佛龛,也就是存放佛像、供人礼拜的柜子。
桃金吉丁虫 | Brian Adler / Wikipedia
这个佛龛的结构,模仿了当时的建筑样式,整体有上下两层,下层叫须弥座部,上层是宫殿部,宫殿部上头还有个屋顶,样子跟中国的单檐歇山顶差不多。须弥座部和宫殿部的侧面,都有精美的画像,画的都是施身闻偈、舍身饲虎之类的佛教典故。在宫殿部侧面画像的周围,装有透雕的画框,画框下面的衬底呈现出一种奇异的金属绿色,这些绿色的材料,并不是颜料,而是吉丁虫的鞘翅,其中大部分应该来自桃金吉丁虫。
佛龛的形态 | 東京美術学校 - 法隆寺大鏡 / Wikipedia
桃金吉丁虫是鞘翅目吉丁虫科的昆虫,它们的幼虫时代大多在树木茎干中度过,啃食木材。如果一根树枝里潜伏的吉丁虫幼虫过多,那么经常会出现外皮完好,但是内部早已千疮百孔的情况,园艺爱好者和果农都对它感到头疼。
佛龛表面的佛教绘画 | Wikipedia
在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幼虫和蛹期后,桃金吉丁虫就会羽化成成虫,从肉虫子模样,摇身一变成了身披虹彩外衣的甲虫。它们羽化的时间一般是夏季,所以在日本俳句中,玉虫算是夏季的季节语,《集合吧!动物森友会》中,把它在北半球的出现时间定为4~8月,很符合实际。
《怪物猎人 崛起》中的翔虫,以吉丁虫为原型 | 《怪物猎人 崛起》
桃金吉丁虫成虫的颜色,在日语中叫做玉虫色,非要用文字描述的话,只能说是“具有红、紫光泽的金属绿色”,但实际上如果只看这句话,很难想像出玉虫色的原貌,非得看图不可,因为它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彩色反光。在日语中,还有 “玉虫色的发言”“玉虫色的回应”之类的说法,多用来嘲讽政府官僚的言论模棱两可,从什么角度解释都可以,类似相声里的“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
五颜六色的吉丁虫 | Charles Tilford / Museums, Politics and Power
吉丁虫的玉虫色,属于一种结构色,所谓结构色,是和色素色相对的概念。生物身体的颜色,有些是由色素带来的,叫做色素色,比如猫的毛,黑色的部分来源于真黑色素(Eumelanin),黄色的部分来源于嗜铬黑色素(Phaeomelanin)。也有些是由细微的物理结构散射、折射光带来的,叫做结构色。
鸽子、喜鹊羽毛上的金属绿色就是典型的结构色 | pixabay
一般来说,色素色相对不太稳定,如果色素的分子结构因为环境的理化因素发生了改变,往往就会褪色。而结构色一般就比较稳定,因为要把细微物理结构全都破坏,并不太容易,就好比光盘的盘面不管划成什么样,晃一晃还是能反射出虹彩光泽。
日本从平安时代开始,就出现了玉虫色这个称呼。吉丁虫鞘翅不光漂亮,而且非常稳定,再加上它本身还算坚硬,所以能拿来制作首饰和工艺品,用法有点类似螺钿,玉虫厨子使用了大约2500片吉丁虫鞘翅。
吉丁虫美丽的鞘翅 | Zorac&Visar / Flickr
过去日本民间还有个说法:把桃金吉丁虫用纸包着放到衣柜里,能让衣服增加。这个说法的迷信程度实在是太高了,不能用科学解释。不过,如果非要考证这个说法的来源,也不是全无头绪。
1936年,日本作家小川未明写了一篇名为《玉虫のおばさん(玉虫阿姨)》的童话,其中有一句人物对话是“因为是‘黄金虫’嘛,所以放进衣柜里,有美好的寓意。”所谓黄金虫,指的是墨绿彩丽金龟Mimela splendens,有时也泛指丽金龟科的甲虫,墨绿彩丽金龟的鞘翅也是金属绿色,吉丁虫或许是因为外观与它相似,才和黄金、富足联系到了一起。
有着闪闪发光鞘翅的墨绿彩丽金龟 | urasimaru / Flickr
其实,在日本古代想得到玉虫色,并不一定非得去抓吉丁虫,比如日本艺伎涂的传统口红,从正面看是红色的,但是只要角度偏一偏,就能反射出玉虫色的绿色光泽。这种玉虫色口红,来源于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红花是历史悠久的红色颜料,它的花中含有红花红色素和红花黄色素。红花红色素干燥后,就能反射出绿色金属光泽,日本制作口红的传统工艺,是把提取出的色素反复涂抹在贝壳或小碗内壁,让它浓缩、干燥,用的时候蘸水抹一下,涂到脸上、嘴唇上就可以了。这种古代口红的成品叫做“小町红”,由于加工起来很麻烦,所以价格昂贵,在江户时代曾有“金一文、红一文”的说法,用来形容它的贵重,直到今天也不便宜,一盒“小町红”动辄上万日元,相当于一两千人民币。
小町红放在容器里,呈现金属般的绿色 | say0001 / Wikimedia Commons
不管是存放着玉虫厨子的奈良法隆寺,还是出售小町红的京都,现在本来都应该是游人如织的旅游旺季,由于新冠疫情,它们目前也是少人问津了吧。希望疫情早日平息,勤劳敬业的作者能够跑出去亲自拍摄自己要写的物种(会吗?)。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