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本周起访问中东欧8国,传递出什么信息?
本周,一支由中国资深外交官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启程,开始对中东欧8国展开密集访问。
今年4月适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同时这也是2月俄乌冲突以来中国首次派团访问中东欧地区,外界对这次访问投以巨大关注:中国代表团为何此时到访?双方会讨论哪些话题?此访对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发展意味着什么?
促进了解
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王鲁彤18日发布的一条推文引起媒体的关注。推文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将率代表团访问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波兰。
这是继去年2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之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又一次重要外交互动。
由于时机特殊,这场被外媒称为“魅力攻势”的出访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俄罗斯2月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中国首次派遣代表团造访靠近俄乌的中东欧地区。
有分析人士称,中国代表团此行一个目标是消除双方在俄乌冲突上产生的误解。
俄乌冲突爆发后,不少中东欧国家谴责并跟随美欧制裁俄罗斯,同时对乌克兰给予极大支持,包括提供军事援助、接收乌克兰难民,一些中东欧国家首脑还冒险访问基辅,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打气。不过,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一些中东欧国家采取中立姿态。
尽管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贯且明确,包括主张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劝和促谈以尽早停火止战等等,但是,对一些中东欧国家来说,中国在俄乌冲突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以及强调“中俄合作无上限”让它们感到不安。
分析人士认为,部分中东欧国家对中国涉乌立场、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误解,此时展开访问及时且必要,中国代表团将阐明中方立场,驳斥虚假信息,澄清误解。
一名代表团成员表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减少,以致误解增多,加上一些中东欧国家深受美国影响,对中国在地区问题、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难免存在偏见。所以,代表团克服重重困难,期待与欧洲朋友进行坦诚、直接的沟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俄乌冲突是当下的国际热点,也是此次访问的一个背景,中国代表团到访无疑会与中东欧国家交换看法,以便日后制定政策时纳入对方的立场和关切。但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有其自身逻辑、基础和目标,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还是重在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特别是两年多来受到新冠疫情干扰、尚无法回归常态交往的情况下,双方希望通过这次访问保持交流和沟通,了解彼此对合作的新需求。
崔洪建还指出,此次出访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构成多元,不仅来自政府部门,还包括智库、民间团体、企业界、教育界人士。这意味着双方交流会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等广泛领域,讨论的话题也会是开放的。
务实合作
俄乌危机固然构成这次访问的重要背景,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代表团此访还适逢另一个重要节点——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
2012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正式启动,成为双方交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0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贸易、投资、旅游、文化等各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双方贸易额猛增85%,年均增速达到8%,是中国整体贸易增速的3倍多,也是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增速的2倍多。
双方还全面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陆续落地。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
据悉,此次随团出访的中国企业家将与当地企业洽谈具体项目,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提质升级。
分析人士称,双方可借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为契机,推动合作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崔洪建表示,双方对合作的诉求与时俱进,会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所谓“高质量发展”是指双方不再满足于类似企业间并购、传统能源合作等领域,而是希望在一些核心技术含量高的领域展开合作,打造新的合作亮点,比如科技创新、新能源等。
对中东欧国家来说,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可能还有更为实际的意义。
一些权威经济机构指出,俄乌冲突及西方对俄制裁重挫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而毗邻乌克兰的中东欧国家经济尤其容易受到俄乌冲突后果的影响。
安全局势恶化、能源价格飙升、大批难民涌入等等都将增大中东欧地区的经济压力。
根据德国评级机构Scope Ratings的估算,中东欧国家今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将放缓至2%-3%,通胀可能触及10%。
此外,中东欧国家的外部投资可能因风险增加而萎缩。在此背景下,分析人士认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意义与价值越发凸显。
崔洪建补充道,围绕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也有合作空间可以开拓,包括人道主义援助、解决难民问题、减少能源市场波动、维护供应链安全等等。双方或许也会借这次访问对合作可能性进行讨论。
克服挑战
在中国对欧外交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历来被视为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接连遇到挑战。
比如中东欧国家的一些政客热衷炒作干涉中国内政的话题,打“台湾牌”以迎合美国,严重破坏双边合作的基础。去年11月,在立陶宛多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后,中国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乌克兰冲突所引发的误解某种程度上也在为双方合作“添堵”。
究其原因,崔洪建认为,一方面与国际、地区格局变化有关。近几年,西方国家强调地缘政治和制度竞争因素,中美、中欧等大国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一些中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部分中东欧国家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导致政党与政治人物走向民粹化,在对外事务上表现得很出格。
还有分析指出,美国因素也在影响一些中东欧国家的对华态度。
近年来,美国加大在中东欧布局,使得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日益加剧。利用部分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历史恩怨及其引发的安全忧虑,美国通过外交、军事、经济等多重手段对中东欧国家施加影响。一边受美国影响,一边与俄罗斯宿怨难解,一些中东欧国家认为谴责俄罗斯是“政治正确”,并且情绪化地看待中国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并将这种情绪带入双边合作。
一名代表团成员表示,双方分歧一时未必能化解,但中国代表团此次访问中东欧国家意在展示发展关系、合作共赢的友好意愿,并希望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