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后方”携手同行 共抗疫情
本轮本土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黄浦区工作委员会委员、驻区部队、转业复员军人、军嫂和优抚对象等,迅速行动起来,共抗疫情,“前方”“后方”携手同行,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朱畅江(左)在前线方舱医院研究部署工作
“军人”本色在火线
“老战友们,很想念大家!”4月15日晚,黄浦区二级巡视员、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原局长、退役军人张国军发至黄浦区拥军优属基金会工作群里的这句话,使在特殊时期的群友们倍感情深。
张国军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战斗在继续,不获全胜,绝不下战场!”这就是一位“老战士”从前方发来的心声。抗击疫情保卫战打响以来,黄浦区像张国军这样战斗在一线的退役老战士还有很多。
3月下旬,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系统全体人员,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除部分因小区疫情严重被封控家中外,其他22名同志主动要求住到单位,参加社区防疫志愿者工作,这其中退役军人和军嫂17人,退役军人和军嫂为主的抗疫队伍,在防疫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战斗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退役军人为主组成的“前线抗疫志愿服务队”
任何一场战役首先考验的是人,尤其是带头人。在“奥密克戎”向上海扑来的时候,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班子,首先带头冲在前最前面。
4月1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畅江接到组建2300人方舱医院的命令后,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立即带领秦亚东、桂元庆等3名同志奔赴第一线,协调处置医疗、卫生、物资等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军人最服从命令。”为了连夜完成任务,不少同志彻夜不眠。但当第二天接到新的任务时,他们又继续投入战斗,严格按要求确保开舱接收阳性患者。
局里的同志还清晰地记得,3月31日晚9时,二级巡视员张国军接到组织部电话,要他负责转运密接人员到外地安置保障任务后,这位老军人二话没说,当晚就从家中赶到单位,住在办公室,第二天一早就跟车到扬州开展工作。
副局长周恩亮,还有3个月就即将告别岗位光荣退休了,却从3月31日开始到目前,近20天一直住在办公室,没有回家一天。不过周恩亮这个老兵却毫无怨言,仍然坚持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周恩亮同时还兼任基金会秘书长一职,为社会组织与政府机关起到协调联络的作用。副局长斯成效,从3月中旬开始负责阳性感染者转运工作,每天大半时间都在车上度过,整天在“车”忙得团团转,“车”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熟知钱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拼命三郎”。疫情还没那么凶猛的时候,钱勇因身体不适还在住院。疫情暴发后,当他得知大家开始投入抗疫的时候,这位年底就到龄退休的老同志,未等康复调养,就急着要参加防疫,穿起防护服就往前冲。钱勇饱含深情地说:“曾经穿了几十年的绿军装,现在就让我穿一回大白吧!”张苏农所在单位年轻人多,他今年也到了退休年龄了。最初组织上没安排他出战,没想到,他竟将一纸请战书递交了上去:“一个战士的位置始终在前线,请求组织就给我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机会吧!”于是,领导感动之余批准了他带队投入到抗疫第一线,至今天天满勤,一次都未缺席。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战场”变了,战士的本色不变。
奶奶、军嫂“上前线”
“奶奶,你到前方当志愿者,我和爷爷在后方当好你的后勤部长。”乖巧伶俐的孙女一通话,奶奶听了心里暖暖的。
杨京华出门当志愿者时,孙女送奶奶“上前线”
“奶奶”叫杨京华,今年65岁,出身革命家庭、共产党员,也是曾经的军嫂,同时还是黄浦区优抚对象。爱人张纪怀原是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现任区拥军优属基金会副会长。自从抗击疫情战役打响后,人被“封”在家中的张纪怀一开始就“以笔代戈”,书写出一副副抗疫书法作品,参加业内举办的“艺起抗疫”的活动。写着写着,他就在想,自己作为一名老军人、老共产党员,应该报名当志愿者,投入一线参加战斗。于是,就同爱人杨京华一同报了名。但经审核,爱人通过了申请,如愿成为“奶奶志愿者”。而张纪怀却因未来得及打加强针,而未获通过。于是就对夫人说:“我们两人的担子系你一人之身了!”
“奶奶”杨京华,其实一贯就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热心肠”。上海疫情暴发后,她自己拿出钱叫外甥买来40瓶酒精,楼里每家发一瓶。把外甥女送来的18袋大米(10斤装一袋),拿出八袋送给缺米的邻居和打扫卫生的物业。得知“双拥模范”、上海龙建集团董事长秦伟华,将自己的酒店腾出来无偿让给区政府征用抗疫时,“奶奶”杨京华又拿出8袋,交给秦伟华,请她代为用于帮助疫情中遇到困难的优抚对象。
这位做“保育员”有着较深医学知识的杨“奶奶”,还自己购买来口罩和消毒喷雾剂,给门卫保安一个一个送去。并一遍遍在小区示范,教大家如何戴口罩、如何消毒。小区五个楼门,4个被封,物业被隔离,居委会人手少。“奶奶”杨京华不忍看下去,就直接申请穿上“防护服”,从“业余志愿者”变身“专职志愿者”。带上几位年轻人,把小区5个楼门的“收收发发”都管了起来。
这次疫情袭来,像杨京华这样的军嫂还有很多,她们被大家称之为“硬核”军嫂,撑起了抗疫半边天。
李宏镁、翟发霞、顾萍和陈蕾这4位就是拥有“军嫂”这个光荣而神圣身份的巾帼志愿者。在防疫现场,她们是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帮助老人扫码、分发物资、维护现场秩序等,哪里有需要就冲向哪里。大吨位的卡车来了,她们抢着卸货、送菜。十几斤一袋的菜,一次拎4包,一口气爬到7楼,一直送到夜里一点多……这群巾帼几乎就这样天天如此,战斗在一线,已经抛家撂口连续作战半个多月了。
“巾帼不逊须眉短,红颜更胜拼命郎”。这4位朴实的军嫂,用自己一种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军嫂”二字的真正内涵。
“巾帼英雄”军嫂志愿服务队
“后方”筹“粮”忙支前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理事兼黄浦区工作委员会会长王海银,并没把这个职务当“闲职”,而是始终把它看作一副组织交给的担子,一份应该担当的责任。上海疫情暴发以来,虽然自己处在封控之内,但每天分兵布阵,把自己的居室当成作战室。
“本会各位同志,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我们都要做个有心人,大家多考虑一下,我们都能为前线抗疫的同志,为我们遇到困难的优抚对象做点什么。否则我们就是失职啊!”
这是王海银发到“黄浦区拥军优属基金会”工作群里的一则信息,也可以说是一则“动员令”吧。很快,张纪怀、刘国宪、徐先忠三位副会长积极呼应。刘国宪副会长说:“我建议首先对长征医院战斗在方舱医院的200名医疗队队员进行慰问。”刘国宪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买什么到哪里去买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刘国宪想方设法联系到杏花楼老总,答应为基金会订购200份食品、200箱水果的慰问品。
这时,王海银一边联系在前线方舱做协调工作的黄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朱畅江,请其就慰问部队在方舱医疗队进行协调,一边通知张纪怀、刘国宪两位住在黄浦区的副会长,做好由他自己率领的慰问小组随时出发慰问长征医院方舱医疗队的准备。黄浦区拥军优属基金会慰问抗战在方舱医院长征医疗队的慰问物资
此刻,王海银和另外两名副会长像读秒一般在焦急等待。但是得到指挥部的答复是“舱外社会人员、车辆和物资,一律禁止进入方舱”。无奈之下,刘国宪只好通过长征医院,将黄浦区拥军优属基金会400箱慰问物资转送至方舱医疗队员手中。
傍晚,工作群再一次显示一条来自王海银会长的信息:“今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畅江局长请求我们工作委员会帮助支援3000只N95口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各方资源,最后解决了4800只N95口罩,今晚已到货。”信息的末尾处加了一句:“国宪辛苦,一下拿到4800只‘N95’确实不容易!”
刘国宪这位1969年入伍的老兵,快人快语,把口罩如何“抢”到手的故事演绎了一遍。刘国宪说,海银会长接到畅江局长要求紧急援助黄浦区方仓医疗中心3000只N95口罩后,我们马上四方联系,根本无货,于是救助市基金会请求调拨。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一听是这样,便立刻打开“绿色之门”,一口气为黄浦调拨了4800只N95口罩。
“很开心!搞到了口罩……”此刻,这样一位老兵,为连日的劳动收获,顿生出一种特有的成就感。
王海银会长看完刘国宪副会长的这段微信接话说:“好!今天拿到4800只N95口罩,真的不容易!不过,我们要持续慰问战斗在一线的退役军人等群体,把我们的工作做深做实、落到实处。”这段话,其语气有些再动员的意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去会意王会长的这段话:“防控战役还在继续,我们应该马不卸鞍,人不松劲,彻底打赢这场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