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方舱日记3|出院了,祝愿下一个睡我床位的人好运!
出院了!出院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出院了!
向还不清楚方舱医院出院标准的朋友们介绍下,其实很简单,必须连续两次核酸报告呈阴性。前天早上我们5点做核酸,当天下午3点出了第一次阴性报告。我对自己说稳住,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在这里,一会儿阴一会儿阳,在阴阳间来回跳太正常了。4月15日,我曾经收到过一份阴性报告,但紧接着又变阳了。
昨天早上依然是5点核酸,我从下午1点起便隔一会儿就在健康云和随身办两个小程序之间互相切换刷一遍结果。因为这边有个规定,如果是下午4点前出结果报上去,就可以安排第二天出院。但如果晚于4点,就得等到后天才能出院。所以我当时是很着急的,一直查一直查。
到下午快3点的样子,终于拿到报告,阴性!我从床上弹起来,像一团火球般窜到护士站,给她们看我随身办的核酸结果,护士立刻就帮我报上去了。
今天早上,我不用再做例行核酸。8点,通知所有双阴的人去护士站领解除隔离证明。8点37分,就拿到了证明。
其实我之前一直有个疑问,就是你即使在方舱拿到了两次阴性报告,可暴露在阳性病人当中,怎么保证等待出院的时间里不再度感染呢?进来以后才了解到,原来新冠康复的人在半年内是自带抗体的。
等待的时间里,我向在这里认识的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医护们发消息表示了感谢。他们中有从小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长大、在护士站画了黑猫警长和葫芦娃给上海打气的郑琳医生;还有在上海攻读过三年研究生、文笔很好,写了感人日记的石变医生。这些援沪医生远道而来,对上海这座城市和人民怀着最质朴的感情,希望一切尽快恢复原状,他们让我感动。
等到9点半,我们接到下楼通知,说大巴已经到了。离开前,我最后看了一眼自己住过的床位,不知道下一个睡在这里的是谁。无论是谁,我都希望他(她)好运,并且不要焦虑不要恐惧,因为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一直觉得这次在方舱的经历要比之前作为密接者在酒店里隔离要更容易度过。你在酒店里那种孤身一人,和外界隔绝的窒息感是很难消受的。而在这里,尽管条件相对酒店差一些,但你不会孤单,你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
我的左右邻铺已经都先我出去了。和我睡在一个隔间的东北小哥也是4月13日进来的,他随身带了两套消毒用品,看我带得不够,都和我对半分。小哥话很少,但心肠很热。因为我经常要熬夜写稿,第二天早上总是睡到10点左右,而早饭7点就到了。
有一天早上我醒来,拿起一个包子发现竟然还是热的。小哥看我一脸纳闷,就跟我说‘看你睡得比较久,帮你拿去微波炉热了下。’”此后,他每天都会在相同时间给我去热包子。他阴得蛮快的,18号就出去了。后面几天早上啃着冷包子的时候,我就总会想起这个东北小哥。
睡在我左边,隔着一块床板的是个江西大爷,他和老伴还有女儿、女婿、外孙女一家五口平时住在一起。这次是他和老伴两个人先后感染,进了不同的方舱。好在作为密接的女儿一家三口都是阴性。他比我早一天出去,拿到第二次阴性报告的时候,他告诉我自己感到很纠结。
一方面他不太想出去,因为怕回去可能有些残留病毒传染到女儿她们;另一方面他又很想回去,因为女儿女婿都不会做饭,过去一个多星期都是吃冷冻食品对付过去的,他想回去给他们做饭。大爷想来想去,最后主动提出再做一次核酸,确保万无一失。临走的时候,又把他随身穿的衣服扔了。
老天保佑这些善良的人。
离开楼栋前,我们还要先在自己这一楼层做一个消毒。有工作人员拿喷壶给所有要出去的人员衣服和行李喷消毒水。到了楼下,大家集合后便排着队有序走向园区大门,上了等候着的公交车。上车前,一人领到两袋达利园小面包,河南省援沪医疗队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还送我们每人一张贺卡。
公交车一路向源深体育场行驶,来自各个方舱的专车会把出院的人们运到这个中转站,再分别从这里踏上各自回家的路。10点52分,到达源深,然后提着行李去二楼。
二层有很多通往观众席的看台口,墙上贴着各街镇分布表。每个看台口下都有约4个街道来接人的工作人员,我很快找到自己街道的人,他们会先统计人数,一个街道凑满30、40人的时候,大家就去楼下坐大巴。因为一直有车辆到来,人数很快凑够,10点52分,我坐上了回家的大巴。
这一路让我感觉陌生,平时开车的时候到处都很堵,一个路口平均要等2、3个红灯才能过,今天竟然一路畅通。大巴开到我家所在的浦兴街道,再分头把人送到每个小区门口。到我小区的时候,是12点10分。
在小区门口登记了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我很顺利就进来了。室友已经给我做了午饭,一个自热锅。我去方舱这天他正好从方舱出来,我们两个都没有后遗症。
接下去,还需要居家隔离七天。我不太担心会被楼道和小区邻居排斥,我们小区感染的人不在少数,仅我们楼道之前就有大约30多个人(包括密接)被隔离。我是这些人里最后一个回来的,我此刻有一种回归集体的感觉。以后说起来,我们可都是感染过新冠的人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口述/罗佳明;文字整理/沈坤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