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奸犯之歌(练了好久的一首歌)
2006年,英国导演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带着他的处女作《从伦敦到布莱顿》,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举行了全球首映。
▲
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
《从伦敦到布莱顿》是一部残酷且逼真的犯罪惊悚电影,片中英国写实主义戏剧严肃的传统与黑社会刺激的黑色暴力巧妙结合,吸引了一众观众的目光,并被称为“年度重要发现之一”。似乎从第一部影片开始,威廉姆斯就奠定了他热衷编导惊悚片的基调。
▲《从伦敦到布莱顿》电影海报
那之后,他依旧导演了几部反响平平的惊悚电影亦或是类型恐怖片,似乎要在惊吓观众的路上越走越远,作品包括《欢迎光临农家小屋》、《进入黑暗世界:恐怖电影扫描》、《樱桃树巷》等。他的电影曾被影评人形容为都是“关于偏远落后地区的食人族和强奸犯”。
▲《欢迎光临农家小屋》电影海报
直到2012年,他突然另辟蹊径,编导了一部风格清新格调温暖的感人音乐喜剧《献给爱妻的歌》。影片讲述了一位性情乖僻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后接替她参加唱诗班,重新收获了微笑并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重口味导演突然“从良”,威廉姆斯凭借此片于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也于第15届英国独立电影奖获得最佳编剧提名,转型可谓相当成功。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影片,即便讲述的是主角人到暮年的故事,当中深刻感人的爱情与亲情却能引发各个年龄层的共鸣。
这首歌 献给亲爱的妻子
影片的主角亚瑟(特伦斯·斯坦普 饰),是个不善交际的英式老头,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玛丽昂(瓦妮莎·雷德格瑞夫饰),却只会用老派大男人的方式守护她。他身体健康,却脾气暴躁、陈词滥调、与儿子疏离、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亚瑟相反,玛丽昂是人缘超好的老太太,她热情、外向、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却身患疾病。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社交娱乐,她最爱的就是在老年合唱团与一群爷爷奶奶们飙歌。
▲
亚瑟与玛丽昂
自从玛丽安生病后,亚瑟便开始反对她拖着病体练唱,只希望她在家安心休养身体。但玛丽昂坚持不懈参加合唱团,亚瑟虽然内心不支持,但他明白合唱团对妻子而言有多重要,所以迁就着妻子,强迫自己陪伴她。而玛丽昂在台上唱歌时的快乐神情也逐渐软化了亚瑟顽固的心。
▲
欢乐的老年合唱团
合唱团参加比赛了,一群老人都非常激动,包括玛丽昂。他们不求比赛能得到名次,只是参加比赛能让他们感到开心。唯独病魔不领情,逐日夺走玛丽昂的元气,让她受困病榻。在他们为参加决赛准备时,玛丽昂安静的去世了,也剥夺走了亚瑟的最后一丝希望。
失去妻子的亚瑟终日郁郁忧欢,深深的思念折磨着他,他甚至不敢去睡一起睡过的床。孤独的老人只想生活在玛丽昂的思念圈里,不愿走开。有时,他也会去到合唱团排练的地方,回味了玛丽昂曾经存在过的地方,呼吸着存有玛丽昂气息的空气。
老年合唱团的组织者,年轻的音乐教师伊丽莎白(杰玛·阿特登饰)发现了亚瑟对妻子的思念。她去和亚瑟交谈希望他也能一起唱歌,最初遭到亚瑟的极力排斥,但伊丽莎白坚持给亚瑟讲述玛丽昂在合唱团的欢乐和目的。在她的讲述中,亚瑟得知了玛丽昂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己深深爱意。
▲
善解人意的音乐教师伊丽莎白
玛丽昂希望无论自己在世还是离去,亚瑟都能乐观、开心地生活下去,对于这段一辈子的婚姻,玛丽昂很满足。为了感谢妻子、并帮完成未了的心愿——在合唱决赛演唱,亚瑟鼓起勇气踏入合唱团,试图唱出和玛丽安结缡几十载的爱。
于是他勇敢地展开了一场笑泪交织的音乐之旅,并在这一段过程中,亚瑟逐渐敞开心扉,收获快乐,也与常年不和的儿子打破了隔阂,收获亲情。
▲
常年与亚瑟不和的儿子带着孙女来看亚瑟演唱表演
影片用一种很轻快和多彩的方式拍摄,美妙动听的音乐,蓝天白云下的室外风景。爱情与亲情,哪怕临近黄昏,依然不会褪色,依然充满希望。这些纯朴至真的感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更显得弥足珍贵,美好又令人向往。
影片背后的故事
电影本质上是关于一名固执的老人如何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了自己生活的电影,当中情节涉及到爱情、家庭、年老、绝症以及社区合唱团等话题,当中的生活气息与现时各种魔幻电影相比无疑更能带领观众入戏,也更自然地传递出感动的情绪。
▲
《献给爱妻的歌》剧照
“如何能够让一个固执地坚持自己但同时内心又极度不快乐的人找到一种改变自己的方式?这就是我想要讲述的故事。”编导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表示,“《献给爱妻的歌》中关于家庭的部分来自我的自身经验。这是一部半自传电影,有好几幕戏让我想到远去的家人,止不住泪。”
威廉姆斯坦言道,“对我来说,拍摄瓦妮莎(玛丽昂)在公园中演唱的那场戏是最困难的。我的奶奶也是死于癌症,瓦妮莎唱的时候我哭了,而在那一场戏拍完后我一个人在角落里哭了25分钟。由于我们是在医院附近拍的,就有人走过来安慰我说‘老兄,你没事吧’。”
▲
玛丽昂在公园演唱是影片中的经典场面之一
“至于合唱团,坦白说,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加入一个合唱团,但是看别人乐在其中的样子感觉也很好。”威廉姆斯说。
▲
模仿年轻嬉皮士的老年合唱团成员
感同身受的情感往往更容易表达,或许因为影片承载了很多编导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寄托,当中的情节才能如此牵动人心,更充满你我真实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在一开始,威廉姆斯根本无法想象他可以拥有特伦斯·斯坦普、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以及杰玛·阿特登这样的卡司阵容。影片中暮年夫妇的两位主演都是影坛受人尊敬的老前辈、老戏骨,阿特登则是近年发展正盛。
威廉姆斯曾表示,“我敢说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不会有人看过我之前的作品,他们第一次知道我是通过我给他们的剧本。”四位主要卡司都是因深受剧本打动,自降片酬相挺演出,可谓影坛奇景,这正正表明了剧本故事的优秀。
饰演玛丽昂的传奇影后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看到剧本的一刻就表示“太棒了”、“写得太好了”,她表示之所以点头接演是因为:“现实中,退休人口不被重视,电影以社区长青合唱团点出问题,是非常巧妙的设定。”
金奖影帝特伦斯·斯坦普这位老戏骨则是为片中的亚瑟注入了灵魂,这个固执的老头时而深情、时而暴躁,却令人觉得他就是真实存在的。
▲
老戏骨特伦斯·斯坦普
曾在《女巫猎人》以性感之姿大砍妖物的杰玛‧阿特登,则是为此片勤学半年钢琴,更因首次和超重量级前辈同台,表示自己皮绷得比导演还紧,是迄今最具挑战性的案子。
电影里风格各异又抓人耳朵的音乐曲目,也是下过功夫的。电影合唱监制编曲理查‧史考特同样也是一名计划之外的“临时工”,他曾吐槽:“本片合唱风格跳跃、挑战度高,令人倒抽一口冷气。”
理查‧史考特是社区合唱团“希顿之声”(Heaton Voices)的创始人,他于2000年创立希顿之声,总部位于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希顿,到今日已经发展了70多家公司。旨在促进当地社区教育,鼓励各个阶层对音乐的参与和兴趣。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当制片和导演在英国东北勘景时,恰巧在慈善音乐会上被希顿之声合唱团狠狠抓住耳朵。史考特就这样应导演之邀担纲片中的合唱监制,但他没料到曲风会从重金属摇滚《AceOf Spades 》跨到另类流行舞曲《Love Shack》。为了配合这种多元化的曲风,史考特不以传统思维编写合唱,而用非常规元素重构旋律,尝试了更高跨度的创作,为影片中的合唱曲谱出新貌。
为了呈现片中的老年合唱团,导演将希顿之声团员囊括其中,另也搜寻其他合唱团的长辈奇才,并邀请家喻户晓的演员共襄盛举,宛如群星荟萃的大熔炉,片中的合唱表演才得以如此精彩。
威廉姆斯说过,“我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我拍了一些短片和MV,一边拍一边学。我通过不断问问题学到很多东西。希望年轻电影人能够坚持下去,多问问题。现在很多人觉得问问题显得自己很没面子,然而事情不是这样的。”
或许正是因为编导这种不懈努力、敢于尝试的精神,在编剧与拍摄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吸引邀请到顶尖的演员与合唱指导,使得这部影片大获成功。
打破旧我
以欢笑传递动人情感的《献给爱妻的歌》,不论是洗涤玛丽昂心灵的合唱团、为众人注入充沛能量的音乐教室,亦或是亚瑟父子间的矛盾情结,皆在于点出本片核心议题:沟通。
“明明很在乎,为何不说出口?”导演表示,这一层疏于沟通、过度“自爱”的壳,遍布在当代人际网络。他希望这部片能帮助观众正视心意、及时行爱。
影片开头,似乎没人能理解热情活泼的玛丽昂为什么会爱她那顽固脾气暴躁的老伴,但是在家中亚瑟显示了一种只有玛丽昂才能够欣赏的温情,正正是因为玛丽昂用温暖感化了亚瑟,她是这个家庭、甚至社会中唯一与亚瑟做出有效沟通的人。
她也会在亚瑟面前撒娇、生气、尽情地展露出自己的脆弱,用最真实的一面面对丈夫,而这也让他们夫妻之间坦诚相待。反观亚瑟与儿子的相处,两人都病态地推搡着对方,这也使得父子之间的矛盾迟迟未能解决。
对于隔阂,不熟的人可以沉默逃避,但是面对至亲至爱之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很重要的,至少让他们知道你在想什么。一次沟通不成,就来第二次、第三次,就算会引起争执与不满,就算曾经有过不美好的回忆,但家人依旧是最能理解你的人啊。
▲
“致家人” 影片结束后的第一个画面
片中的亚瑟也曾迷茫,在向儿子表明自己即将演唱后遭到怒吼,“太迟了!”三个字深深地刺痛了老人的心。然而最后儿子还是带着孙女去看了他的演唱,并成为他演出成功的最后一枚助推器。
一个人真正的改变在于行动,从亚瑟开始歌唱,开始软化自己的态度,对音乐教师说“其实我也没有那么讨厌合唱团的人”那时起,他便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方式。他变得像妻子一样,能够用笑容拥抱生活,自然也开始渐渐与倔强的自己和解。
玛丽昂为亚瑟演唱的《真实的色彩》正为他的变化做出了铺垫:当你开始向他人敞开心扉,他人也会以真实对你。
一个老人将自己禁锢了好多年,终于在暮年突破了自我限制。才发现原来以为身上的枷锁都是自己画地为牢,他大可以去尝试不一样的人生。学着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吧?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或者说,现在这个时间点刚刚好。
影 片 预 告
电影 献给爱妻的歌
时间 1月15日 12:15
1月16日 10:35
你走以后,我活成了我喜爱的你的样子。
文:Skylar
编辑:Skylar、巴塔木